《寄溧阳陈朋元明府,约秋末过之》
时间: 2025-02-04 15:26:0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溧阳陈朋元明府,约秋末过之
作者: 范成大 〔宋代〕
海内交情两断金,一官分袂阻登临。
书来恰值看云眼,梦往谁知共月心。
道义只今无捷径,溪山依旧有清音。
西风满棹蒲帆饱,秉烛相寻语夜深。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与友人之间深厚的友情与离别的惆怅。诗中提到,由于官职的缘故,彼此难以相聚,书信来往的时节正好是看云的时刻,梦中相见又有谁能知道共同的心意。如今道义无路可走,但山水依然传来清脆的声音。西风劲吹,船帆鼓满,夜深人静时,手持蜡烛互相探讨。
注释
字词注释:
- 海内:指全国,亦可指海内外。
- 交情:友谊、交往的情感。
- 两断金:比喻友情深厚,意为分开后虽远隔千里,情谊仍然如金般珍贵。
- 分袂:分别、离别。
- 看云眼:看云的时节。
- 梦往:梦中想念。
- 道义:道德和义理。
- 无捷径:没有快捷的道路。
- 溪山:指自然风景,山水的声音。
- 西风满棹:西风吹满船帆,形容出航时的壮丽景象。
- 秉烛:手持蜡烛,常用来形容夜晚谈话。
典故解析:
- "月心":指月亮的心意,古代诗词中常用月亮来象征思念。
- "无捷径":表达了对理想和道义追求的艰难,常见于古代文人对人生的感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范成大,字致能,号仲淹,江苏常州人,南宋著名诗人、词人,擅长山水诗。其诗风清新高远,常借山水抒发个人情感,充满浓厚的乡土气息和人文情怀。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南宋时期,诗人因官职原因与好友陈朋元明府分离,表达了对友情的思念和对两地隔阂的惋惜。社会动荡与个人理想的追求,使得诗人对友情、道义的思考愈加深刻。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作者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和对人生的思考。开篇以“海内交情两断金”开启,生动地表达了友情的珍贵和难得,随即引入因官职分离的现实苦涩,展现出一种无奈的情感。这种情感并不是消极的,而是蕴含着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理想的追求。
“书来恰值看云眼,梦往谁知共月心。”这一句描绘了作者在收到书信时的场景,恰逢秋云飘渺,仿佛在与友人心意相通。此处运用了“云”和“月”这两种自然意象,营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氛围,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寂寥和思念。
“道义只今无捷径,溪山依旧有清音。”诗人感慨道义的实现并无捷径可走,而自然的溪山依旧传来清音,象征着一种恒久不变的美好与安慰。最后两句“西风满棹蒲帆饱,秉烛相寻语夜深。”描绘了夜晚相聚的情景,西风与船帆象征着远行与希望,而蜡烛光照则暗示了深情的交流和无尽的思索。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有对友情的珍视,也有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体现了诗人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海内交情两断金:在广阔的天地间,交情如金般珍贵,分开后更显其价值。
- 一官分袂阻登临:因官职而分别,无法相聚登高望远。
- 书来恰值看云眼:书信来时正是看云的好时节,暗示思念之情。
- 梦往谁知共月心:梦中相见,又有谁能知晓彼此的心意。
- 道义只今无捷径:今天的道理和义务没有快捷的道路可走。
- 溪山依旧有清音:溪流和山峦依然能传来清脆的声音,象征自然的永恒。
- 西风满棹蒲帆饱:西风吹满了船帆,形象生动,暗示出航的决心与希望。
- 秉烛相寻语夜深:夜深人静时,手持蜡烛,互相寻找交流。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交情比作金,突显其珍贵。
- 拟人:溪山的声音被赋予了情感,增强了自然的生动性。
- 对仗:如“西风满棹”、“秉烛相寻”,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对离别的惆怅,以及对人生道义的深思。通过自然意象的描绘,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反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海内:象征广阔的友情和情感的无界限。
- 金:象征珍贵和持久的友谊。
- 云:象征思念的轻盈与飘渺。
- 月:象征团圆与心意的共鸣。
- 溪山:象征自然的宁静与恒久。
- 西风:象征希望与远行的力量。
- 蜡烛:象征温暖与夜晚的交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海内交情两断金”的意思是?
- A. 友情如金般珍贵
- B. 友情终将断绝
- C. 友情很脆弱
- D. 友情无法重聚
-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溪山依旧有__”,代表了自然的恒久与美好。
-
判断题:诗人通过“西风满棹”表达了对离别的悲伤。(对/错)
答案:
- A
- 清音
- 错(表达的是希望与出航的决心)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月下独酌》(李白)
诗词对比:
- 范成大《寄溧阳陈朋元明府,约秋末过之》与王维《送别》:两者均表现了友谊与离别的情感,但范成大更注重自然意象的渲染,而王维则更侧重于情感的直白表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范成大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