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叹九首 其三》

时间: 2025-01-27 03:35:17

天有田兮不可以耕。

山有龟兮不可以知咎徵。

剡蒿以为梁兮削菌以居楹。

匠石却走兮工垂拊膺。

登高望远兮观四瀛。

水东流兮日西倾。

般纷纷兮各有营。

我独展转兮从夜达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天有田兮不可以耕。
山有龟兮不可以知咎徵。
剡蒿以为梁兮削菌以居楹。
匠石却走兮工垂拊膺。
登高望远兮观四瀛。
水东流兮日西倾。
般纷纷兮各有营。
我独展转兮从夜达明。

白话文翻译

天空有田地,但无法耕种;
山中有龟,却无法知晓其弥补的征兆。
用剡蒿做梁,削去菌类栖息的楹柱。
工匠逃避,手中工具无用地垂下。
我登高远望,眺望四方的海洋。
水向东流,太阳渐渐西沉。
众人纷纷,各自忙碌于自己的营生。
而我独自徘徊,直到夜晚迎接曙光。

注释

  • 田兮不可以耕:天上有田地,喻指理想或梦想,但无法实现。
  • 山有龟:山中有神秘的龟,象征长寿和智慧,但无法给予人们启示。
  • 剡蒿:一种植物,常用作建筑材料,象征艰苦和简陋。
  • 匠石却走:工匠与石材之间的关系,寓意劳动与创造的无奈。
  • 四瀛:指四海,象征辽阔的世界。
  • 水东流,日西倾:时间的流逝,白昼与黑夜的更替。
  • 般纷纷:众生忙碌,各自为营,体现人间的繁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基,字伯温,号季高,元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以其深刻的政治洞察和独特的文学风格闻名,尤以诗词和散文著称。他的作品常表现出对社会的关怀和对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九叹九首》创作于元代社会动荡、民生困苦的背景下,诗中流露出对现实的无奈和对理想的渴望,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的深切思考与感慨。

诗歌鉴赏

《九叹九首》其三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无奈和对理想的追求。首句“天有田兮不可以耕”,引发读者对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思考,天上虽有理想的田地,但却无法耕作,暗示着诗人内心的困惑与失落。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用“山有龟兮不可以知咎徵”进一步表现出对智慧与启示的渴望,却又无从得知,展现了对智慧的追寻与对生活的无奈。

在诗的中段,诗人以“登高望远兮观四瀛”描绘出一种超然的境界,试图从高处俯瞰广阔的世界,然而“水东流兮日西倾”的意象又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无情与生命的流逝。最后,诗人用“我独展转兮从夜达明”表达了自己在纷扰的人世中寻求内心宁静的执着,尽管周遭的人们各自忙碌,但他依然在黑夜中不断探索,期待晨曦的来临。

整首诗通过鲜明的意象与细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与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体现了元代文学的独特风格和深厚的人文内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天有田兮不可以耕:理想虽在,无法实现,暗示诗人的无奈。
  2. 山有龟兮不可以知咎徵:智慧存在,却无法给予指引,表现对知识的渴望。
  3. 剡蒿以为梁兮削菌以居楹:用简单材料象征艰难的处境,体现诗人的辛劳。
  4. 匠石却走兮工垂拊膺:工匠的无奈状况,象征着创造力的消失。
  5. 登高望远兮观四瀛:向往广阔的世界,表现诗人的理想追求。
  6. 水东流兮日西倾:时间流逝,生命的无常,让人感到无奈。
  7. 般纷纷兮各有营:世间的纷扰与人们的忙碌,描绘生活的复杂。
  8. 我独展转兮从夜达明:表现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执着,期待光明的到来。

修辞手法

  • 对仗:全诗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比喻:用“天有田”、“山有龟”等比喻,表达对理想与智慧的渴望。
  • 拟人:将工匠和石头的关系拟人化,表现劳动中的无奈与挣扎。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表现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思考与对理想的追求,传达出一种孤独而坚韧的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理想与希望。
  • :象征智慧与长寿。
  • 剡蒿:代表简陋与艰苦。
  • :象征时间的流逝。
  • :象征光明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天有田兮不可以耕”表达了什么意象?

    • A. 理想的实现
    • B. 理想的渴望与无奈
    • C. 自然的美好
  2. “水东流兮日西倾”所表达的情感是?

    • A. 喜悦
    • B. 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C. 宁静
  3. 诗中提到的“匠石却走”意味着什么?

    • A. 工匠的忙碌
    • B. 创造力的消失与无奈
    • C. 建筑的美丽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表现对理想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感慨。
  • 《登高》:杜甫,探讨人生的无奈与追求理想的反思。

诗词对比

  • 《九叹九首》与《登高》:两首诗均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思考,但前者更侧重内心的挣扎,后者则着重描绘自然景色与人生的感慨。

参考资料

  1. 《元代文学研究》
  2. 《中国古诗词鉴赏》
  3. 《刘基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