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查子·春山烟欲收》

时间: 2025-01-10 18:30:29

春山烟欲收,天澹星稀小。

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

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意思解释

生查子·春山烟欲收

作者: 牛希济〔唐代〕

原文展示:

春山烟欲收,天澹星稀小。
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
语已多,情未了,
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
处处怜芳草。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山雾快要散去,天空显得淡蓝,星星稀疏微小。
残月在脸旁闪烁着光辉,离别的泪水在清晨时分流下。
话语已经说了很多,但情感依然未了,
回首时,仍然深情地说起那件绿罗裙,
处处对那芳草心生怜惜。

注释:

  • 春山: 春天的山,象征生机与希望。
  • 烟欲收: 山间的雾气即将散去,寓意清晨的到来。
  • 天澹: 天空清淡的样子。
  • 残月: 形容月亮已经不圆,象征离别的情感。
  • 别泪: 离别时的眼泪。
  • 重道: 反复提起、重温。
  • 绿罗裙: 绿罗裙是柔美的女子服装,象征对往昔的美好回忆。
  • 怜芳草: 对大自然的怜爱,象征思念的情感。

典故解析:

“绿罗裙”常在古诗词中用以代表美丽的女性,往往与青春、爱情相关。此处提到的“芳草”不仅象征自然之美,更隐喻着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牛希济是唐代的一位诗人,以其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情感表达而闻名。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与人情世态,风格柔和细腻。 创作背景: 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可能与个人的情感经历有关,表达了对春天的感慨和对离别的哀伤,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感情的重视及对岁月流逝的无奈。

诗歌鉴赏:

牛希济的《生查子·春山烟欲收》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情的表达,将春天的景色与离别的情感融为一体。开篇以“春山烟欲收”引入,展现了春日清晨特有的宁静与美丽。接下来的“天澹星稀小”则在视觉上营造出一种空灵的感觉,仿佛让人感受到晨曦的微弱与柔和。

“残月”作为一种意象,既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也暗示着离别的忧伤。接下来的“别泪临清晓”,则是对离别的情感直白而深刻的表达,使人感受到一种即将分别的无奈与悲伤。

在情感的表达上,诗人通过“语已多,情未了”的句式,展现了即使言语再多,内心的情感依然难以释怀。最后的“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在追忆中流露出对往昔的深切怀念,构建了一幅充满诗意的画面,传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留恋。

整首词以清新自然的意象和深情款款的情感,展现了离别时的复杂心情,令人感同身受,值得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春山烟欲收: 描绘了春天的山脉和即将散去的雾气,给人一种生机盎然的感觉。
    • 天澹星稀小: 进一步描写天空的淡蓝和星星的稀少,营造出清晨的宁静。
    • 残月脸边明: 残缺的月亮在清晨的光辉下显得格外明亮,象征着未尽的情感。
    • 别泪临清晓: 离别时的眼泪在清晨显得更加清晰,暗示着情感的难以割舍。
    • 语已多,情未了: 虽然话语已经说了很多,但内心的情感依然没有结束。
    • 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 回首往事时,对那件绿罗裙的深情回忆,象征着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 处处怜芳草: 对周围自然环境的怜惜,隐喻着对往事的思念。
  • 修辞手法:

    • 比喻: “残月”不仅是月亮的状态,也象征着离别的情感。
    • 拟人: “语已多,情未了”,赋予了情感以生命,让情感显得更为真实。
    • 对仗: 诗中多个句子采用对仗的手法,使得诗句更加和谐美丽。
  •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春日美景的赞美与对离别情感的深切怀念,展现了诗人细腻的情感世界。

意象分析:

  • 春山: 生机与希望的象征,表现自然之美。
  • 残月: 离别与思念的象征,暗示时间的流逝。
  • 绿罗裙: 美好回忆的象征,代表着青春与爱情。
  • 芳草: 自然的美与柔情,体现对往昔的眷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春山烟欲收”主要表现了什么意境?

    • A. 春天的生机
    • B. 夏天的炎热
    • C. 秋天的萧瑟
    • D. 冬天的寒冷
  2. “别泪临清晓”中“别泪”指的是什么?

    • A. 离别时的眼泪
    • B. 喜悦的泪水
    • C. 愤怒的泪水
    • D. 疲惫的泪水
  3. “绿罗裙”在诗中有什么象征意义?

    • A. 代表财富
    • B. 象征离别
    • C. 代表美好回忆
    • D. 象征时间流逝

答案:

  1. A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清照《如梦令》

诗词对比:

  • 《春望》: 通过对春天的描写,表达了对国家动荡的忧虑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如梦令》: 通过对春日的描绘,表达了对逝去爱情的惋惜与怀念。

两首作品在主题上都涉及到春天与情感的联系,但牛希济的诗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而杜甫和李清照则结合了更广泛的社会背景与个人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