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捣练子 其三 庐州光华寺旅怀
作者:曹尔堪 〔清代〕
江北路,廨东头。
白帢青骡绊客愁。
梧雨滴残蛩语咽,
他乡明日是中秋。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在庐州光华寺的旅途心情。江北的道路在廨(官署)东边,白色的帢子(帽子)和青色的骡子让旅人的愁绪加重。梧桐树下,雨水滴落,残留的蟋蟀声音渐渐消逝,明天在他乡正好是中秋节。
注释:
- 江北路:指江北一带的道路。
- 廨东头:指官署的东边。
- 白帢:白色的帽子,通常是士人所戴。
- 青骡:青色的骡子,常用于驮运,象征旅途。
- 梧雨:梧桐树下的雨,暗示凄凉。
- 残蛩:残余的蟋蟀,象征孤独的声音。
- 他乡:异乡,远离故乡的地方。
- 中秋:农历八月十五,象征团圆的节日。
典故解析:
这首诗并没有直接引用古代典故,但“中秋”作为传统节日,承载着团圆和思乡的情绪,常出现在古诗词中,体现了人们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尔堪,清代诗人,生于明末,卒年不详。其诗风清新自然,多描写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常带有浓厚的乡愁和对时事的感慨。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旅途中,作者在庐州光华寺游览,感受到江北的孤寂和即将到来的中秋节,引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与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捣练子 其三 庐州光华寺旅怀》以简练的笔触描绘了旅人孤独的心境。开头两句“江北路,廨东头”直接引入旅途的地理位置,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接着“白帢青骡绊客愁”中,白色的帽子和青色的骡子构成了旅人形象,暗示了他在旅途中的疲惫与愁苦。这种情绪在后面的意象中得以深化,尤其是“梧雨滴残蛩语咽”,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传递出一种凄凉和孤独的氛围。而“他乡明日是中秋”则进一步强化了作者的思乡之情,明天是中秋节,象征着团圆的日子,身在异乡的他却无法与家人团聚,情感的对比令诗歌更显沉重。
整体来看,诗歌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使读者体会到诗人在旅途中的孤独与对故乡的思念,形成了一幅优美而哀伤的画面。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江北路,廨东头:开篇交代了地点,显示出诗人身处的环境。
- 白帢青骡绊客愁:描述旅者的装束与交通工具,暗示着旅行的艰辛与心情的沉重。
- 梧雨滴残蛩语咽: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营造出一种萧瑟的气氛,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
- 他乡明日是中秋:点明时间与节日,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形成情感的高潮。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白帢”与“青骡”比喻旅人,生动形象。
- 拟人:将“蛩语”拟人化,增强了情感的表现力。
- 对仗:诗中对称的结构增强了音韵美。
主题思想:
本诗的主题是思乡与孤独,通过旅途中的景象传达出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尤其是在传统节日中,思乡情愫尤为浓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江北路:暗示旅途的艰难与遥远。
- 白帢青骡:象征旅者的身份与状态。
- 梧雨:传递凄凉与孤独的情感。
- 残蛩:象征孤独的声音,反映内心的沉寂。
- 中秋:象征团圆与思念,突出节日的情感冲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节日是哪一天?
- A. 春节
- B. 中秋
- C. 端午
-
“白帢青骡”中的“青骡”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马
- B. 一种交通工具
- C. 一种颜色
-
诗中“梧雨滴残蛩语咽”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孤独
- C. 愤怒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月夜忆舍弟》 - 杜甫
- 《静夜思》 - 李白
诗词对比:
《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了诗人在月圆之夜对异乡亲人的思念,二者在节日情境中展现了对故乡的深刻怀念,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情感基调相似。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清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