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捣练子》

时间: 2025-01-27 03:26:30

捣练子,具如何。

从前罪孽暗消磨。

啰哩凌,哩凌啰。

从初得,认波罗。

色财勘破扑灯蛾。

啰哩凌,哩凌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捣练子,具如何。
从前罪孽暗消磨。
啰哩凌,哩凌啰。
从初得,认波罗。
色财勘破扑灯蛾。
啰哩凌,哩凌啰。

白话文翻译:

捣练子,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过去的罪孽已经悄然消磨。
啰哩凌,哩凌啰。
从一开始就认清了波罗。
对色财的追求,犹如扑向灯火的蛾子。
啰哩凌,哩凌啰。

注释:

  • 捣练子:原指一种乐器,后来也指一种词牌名。
  • 罪孽:指过往的错误和罪行。
  • 啰哩凌:可能是音韵的重复,增强诗歌的韵律感。
  • 波罗:可理解为一种觉悟或真理。
  • 色财:指对色欲和财富的追求。
  • 扑灯蛾:比喻追求短暂的欲望而遭受损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谭处端是元代著名的词人,以其独特的词风和情感表达著称。他的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捣练子》创作于元代,正值社会动荡,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交织,许多诗人开始反思自身的生活状态与追求。此诗表达了对过去的反思及对物欲的警惕。

诗歌鉴赏:

《捣练子》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词作,表面上看似简单的韵律,却蕴含了深刻的思考。诗人在开头便引出“捣练子”的主题,似乎在询问其本质,实际上是在探讨人生的意义与追求。后续提到的“罪孽”与“波罗”之间的对比,表现出一种从迷茫到觉悟的过程,暗示着人们在追求物质欲望的同时,常常忽略了内心的真实需求。

反复出现的“啰哩凌”,不仅增强了诗的音乐感,也象征着人们在生活中反复徘徊的状态,仿佛在提醒读者要警惕对色财的追逐,正如“扑灯蛾”的比喻,追求欲望的结果往往是自我伤害。这种深刻的反思和对人性的洞察,使得诗歌具有了丰富的内涵,值得读者细细品味和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捣练子,具如何:开篇提出问题,暗示对生活本质的探讨。
  2. 从前罪孽暗消磨:反思过去的错误,表达出一种释然的态度。
  3. 啰哩凌,哩凌啰:重复的音节增加了节奏感,似乎在强调某种情感。
  4. 从初得,认波罗:意识到内心的真正追求,从而觉悟。
  5. 色财勘破扑灯蛾:用灯蛾比喻追求物欲的危险性,警示人们。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扑灯蛾”比喻追求物质的盲目,形象生动。
  • 对仗:整首词的结构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美。
  • 重复:通过“啰哩凌”的重复,形成独特的音韵效果,加深印象。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人性、欲望的深刻反思,表达了对内心觉悟的追求,提醒人们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保持清醒,不被表象所迷惑。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捣练子:象征着内心的追求与探索。
  • 罪孽:代表过往的错误和负担。
  • 波罗:象征真理和觉悟。
  • 灯蛾:比喻盲目追求欲望的后果。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捣练子”在诗中象征什么? A. 物质财富
    B. 内心的追求
    C. 社会地位
    D. 过往的错误

  2. “扑灯蛾”这一比喻主要警示什么? A. 对财物的追求
    B. 对感情的迷茫
    C. 对人生的无奈
    D. 对名声的渴望

  3. 诗中反复出现的“啰哩凌”主要起什么作用? A. 增加诗的情感
    B. 强调主题
    C. 提升韵律感
    D. 引导读者思考

答案:

  1. B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诗词对比:

比较《捣练子》和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都反映了个人情感的抒发,但《捣练子》更侧重对人性与欲望的反思,而《如梦令》则更多表达对爱情的怀念与苦涩。

参考资料:

  • 《元代词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