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上别王生略》

时间: 2025-01-26 03:41:44

子高徒抗手,君独泪沾衣。

送我山东去,春空一雁飞。

沂山朝霭合,淮水夜灯微。

去去怀知巳,愁来不可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淮上别王生略
子高徒抗手,君独泪沾衣。
送我山东去,春空一雁飞。
沂山朝霭合,淮水夜灯微。
去去怀知巳,愁来不可挥。

白话文翻译:

在淮河之畔,与你告别,
你高举手臂,而我却独自泪湿衣襟。
送我去往山东,春天的天空中只见孤雁飞翔。
沂山晨雾缭绕,淮水夜灯微弱。
我匆匆而去,心中已知别情难舍,
愁绪如潮水般涌来,挥之不去。

注释:

字词注释

  1. 子高:指的是王生,可能是朋友的名字。
  2. 抗手:高举手臂,表示告别时的姿态。
  3. 泪沾衣:泪水沾湿了衣服,表达了离别的悲伤。
  4. 山东:指的是中国的一个省份,这里是作者将要去的地方。
  5. 春空一雁飞:春天的天空中,一只孤雁飞翔,象征着孤独与离别。
  6. 沂山:指沂山,位于山东,是一处风景名胜。
  7. 夜灯微:夜晚的灯光微弱,增添了离别的凄凉感。
  8. 去去:离去,反复强调。
  9. 怀知巳:心中已知,表示对离别的深刻理解。
  10. 愁来不可挥:愁绪难以摆脱。

典故解析: 诗中并无明显的典故,但“孤雁”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来象征离愁别绪,表现孤独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顾炎武(1613-1682),字孟余,号亭林,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历史学家及诗人。他的诗风强调真情实感,常以个人经历为创作源泉,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清代,正值作者游历期间,可能是在分别之际,表达对朋友的依依不舍和对未来的茫然。时代背景是明清更替之际,社会动荡,个人情感与历史大潮交织,愁苦情怀愈加显著。

诗歌鉴赏:

《淮上别王生略》一诗通过简单的情景描绘,深刻地表达了离别之时的复杂情感。开篇以“子高徒抗手,君独泪沾衣”两句,直接描绘了作者与友人王生别离的场景,反映出浓厚的情感。对比中,朋友的豪情与自己泪湿衣襟的孤独形成鲜明对照,突显了离别的沉重。

接下来的“送我山东去,春空一雁飞”一句,展现了作者即将远行的无奈与孤独,孤雁在春空中翱翔,既象征着朋友的离去,也映射出作者心中对未来的迷茫与渴望。诗中“沂山朝霭合,淮水夜灯微”描绘了自然景色,晨雾缭绕的山和微弱灯光的水面,渲染出一种淡淡的忧伤氛围,进一步加深了离愁的情绪。

最后两句“去去怀知巳,愁来不可挥”则总结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强调了离别后愁苦情绪的难以摆脱,流露出一种深深的无奈与悲伤。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个人的情感世界,更反映了人们在历史变迁中的无奈与感伤,具有深刻的情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子高徒抗手,君独泪沾衣”:描绘了朋友告别时的姿态与自己悲伤的状态。
  2. “送我山东去,春空一雁飞”:表达了即将离去的孤独感,孤雁象征着离愁。
  3. “沂山朝霭合,淮水夜灯微”:自然景象的描绘,营造出凄凉的氛围。
  4. “去去怀知巳,愁来不可挥”:表达了对离别情感的深切理解与愁苦的无法摆脱。

修辞手法

  • 比喻:孤雁比喻离愁,表达孤独感。
  • 拟人:通过“泪沾衣”赋予情感以人的表现,增强诗的感染力。
  • 对仗:如“朝霭合”和“夜灯微”,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离别展开,表达了对朋友的不舍与对未来的忧虑,情感真挚而深沉,反映了个体在历史洪流中所感受到的孤独与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孤雁:象征孤独与离愁。
  2. 朝霭:象征模糊的希望与不确定性。
  3. 夜灯:象征微弱的希望与光明。
  4. 泪水:象征悲伤与分离。

这些意象在诗中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离别的悲哀与对未来的迷茫,深刻地反映了人们的情感经历与内心世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子高徒抗手”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告别的沉重
    • C. 朋友的祝福
  2. “春空一雁飞”中的“孤雁”象征什么?

    • A. 孤独与离愁
    • B. 友谊的坚定
    • C. 自然的美好
  3. 诗的情感基调是?

    • A. 欢乐
    • B. 悲伤
    • C. 无奈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李白《送友人》
  2. 王维《送别》
  3.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李白的《送友人》同样表达了离别情感,但更侧重于友情的美好和对未来的希望。顾炎武的这首诗则更加强调内心的愁苦与孤独,展现出不同的情感层面。

参考资料:

  1. 《清代诗人顾炎武研究》
  2. 《古诗文鉴赏辞典》
  3. 《中华诗词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