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来还似去年时,手把花枝唱竹枝。狂瘦未曾餐有味,不缘中酒却缘诗。
白话文翻译: 春天到来时依然像去年那样,手持花枝吟唱着竹枝词。虽然身体消瘦但从未觉得饮食有味,不是因为醉酒而是因为对诗的热爱。
注释:
- 竹枝:指竹枝词,一种流行于唐代的民歌体裁,多描写民间生活和情感。
- 狂瘦:形容因过度专注于某事而导致的身体消瘦。
- 不缘:不是因为。
- 中酒:醉酒。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薛能,唐代诗人,字大拙,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描写个人情感和生活琐事,尤以写景抒情见长。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诗歌创作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细腻感受。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春天到来时,诗人感受到季节的循环和生活的重复,通过对比去年的情景,表达了对诗歌创作的执着和对生活的深刻体验。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春天的重复和个人的变化,展现了诗人对诗歌的深厚情感。首句“春来还似去年时”,表达了时间的循环和生活的重复,而“手把花枝唱竹枝”则描绘了诗人沉浸在诗歌创作中的情景。后两句“狂瘦未曾餐有味,不缘中酒却缘诗”,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诗歌的热爱超越了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即使身体消瘦也乐此不疲。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对诗歌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 首句通过“春来还似去年时”展现了时间的循环,暗示了生活的重复和不变。
- 第二句“手把花枝唱竹枝”描绘了诗人沉浸在诗歌创作中的情景,花枝和竹枝词都是春天的象征,增强了诗歌的意境。
- 第三句“狂瘦未曾餐有味”通过夸张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诗歌的痴迷导致的生活上的忽视。
- 第四句“不缘中酒却缘诗”明确指出诗人消瘦的原因不是因为醉酒,而是因为对诗歌的热爱,强调了诗歌在诗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比春天的重复和个人的变化,突出了诗人对诗歌的执着。
- 夸张:使用“狂瘦”一词,夸张地表达了诗人对诗歌的痴迷。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诗人对诗歌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深刻体验。通过对比春天的重复和个人的变化,诗人强调了诗歌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诗歌艺术的执着追求。
意象分析:
- 花枝:春天的象征,代表了生机和美丽。
- 竹枝词:民歌体裁,代表了诗歌的民间性和生活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手把花枝唱竹枝”中的“竹枝”指的是什么? A. 一种植物 B. 一种民歌体裁 C. 一种乐器 D. 一种舞蹈 答案:B
-
诗中“狂瘦未曾餐有味”表达了什么? A. 诗人对美食的追求 B. 诗人对诗歌的痴迷 C. 诗人对生活的忽视 D. 诗人对健康的担忧 答案:B
-
诗中“不缘中酒却缘诗”中的“不缘”是什么意思? A. 不是因为 B. 正是因为 C. 不仅仅是因为 D. 完全不是因为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描写春天,但更多地表达了对国家和社会的忧虑。
- 王维的《相思》:描写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情感细腻。
诗词对比:
- 薛能的《春咏》与杜甫的《春望》对比,前者更多地表达了个人的情感和对诗歌的热爱,后者则更多地表达了对国家和社会的忧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薛能的全部诗作,是研究唐代诗歌的重要资料。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古代诗歌的详细解读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