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如梦令 别恨
作者: 沈宜修 〔明代〕
残月斜窥帘色。
香烬梦回难觅。
正是断肠时,
禁得许多相忆。
岑寂,岑寂。
雁唳一声寒碧。
白话文翻译:
残月斜斜地照在窗帘上,
香烬的余温中,我的梦境却难以再寻。
此时正是肝肠寸断之时,
承受着无数的思念。
一片寂静,寂静。
只听见雁鸣在寒碧的天空中响起。
注释:
字词注释:
- 残月:指已近于消逝的月亮,象征孤独和失落。
- 帘色:窗帘的颜色,暗示内心的情绪和环境的氛围。
- 香烬:点燃香的残余,象征着曾经的温暖和美好回忆。
- 断肠:形容极其悲痛,心如刀割。
- 岑寂:形容环境的静谧和内心的孤独。
- 雁唳:大雁的鸣叫,通常与秋天的凋零和离别相关。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雁唳”可联系到古代诗词中常用的秋雁意象,寓意离别和思念,常用来表达对故人的思念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沈宜修,明代女诗人,以细腻的情感和清丽的语言著称。她的诗作常常以女性的视角表达对爱情、生活和自然的感悟。
创作背景: 《如梦令 别恨》创作于沈宜修生活的明代,正值社会动荡与人心惶惶之时。此时的她可能面临个人的离别与失落,因此在诗中寄托了深厚的情感。
诗歌鉴赏:
《如梦令 别恨》是一首典型的词牌,展现了沈宜修细腻深沉的情感。整首词以“残月”开篇,营造出一种孤独而又凄美的氛围。残月既是自然景观的描写,也是情感的象征,暗示了作者内心的孤寂与思念。接着通过“香烬梦回难觅”的描写,表现出对往日美好时光的怀念与追寻,但这些记忆又似乎遥不可及,令人心生惆怅。
“正是断肠时,禁得许多相忆”一句,直白而又深刻地表达了思念之痛,似乎每一个回忆都如刀割般痛楚,情感的浓烈与压抑交织在一起。最后的“岑寂,岑寂”,不仅增强了词的节奏感,更在无声中传达出一种深沉的孤独感,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共鸣。而“雁唳一声寒碧”则用自然的声音来契合内心的情感,雁声的响起仿佛也在提醒人们离别的悲伤与无奈。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深情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爱情的感慨和对离别的思索,情感真挚动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残月斜窥帘色:这句通过“残月”与“帘色”的结合,营造出一种阴郁的氛围,暗示内心的孤独与无助。
- 香烬梦回难觅:香烬的意象反映了曾经的温暖,而梦境的难寻则表达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渴望和追忆。
- 正是断肠时:直白地表达了此刻的悲痛,强调情感的深度。
- 禁得许多相忆:表现出对过去的回忆是如此强烈,以至于难以承受。
- 岑寂,岑寂:重复的使用强调了孤寂的情感,反复的语气加深了情感的沉重。
- 雁唳一声寒碧:将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结合,冷冽的雁声与孤寂的心情产生共鸣,进一步加深了离别的主题。
修辞手法:
- 意象:通过月、香、雁等自然意象,传递内心情感。
- 对仗:如“岑寂,岑寂”,通过重复增强了语气。
- 比喻:将情感与自然景象结合,营造出一种意境。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离别与思念展开,表达了对失去爱情的无奈与痛彻心扉的哀伤,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情感描写,展现出女性特有的敏感与细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残月:象征孤独、失落。
- 香烬:象征温暖的回忆。
- 雁唳:象征离别与思念。
这些意象在诗中交织,构建出一种凄美而又深沉的情感氛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残月”象征什么?
- A. 幸福
- B. 孤独
- C. 友谊
- D. 财富
-
“岑寂,岑寂”中的重复手法有何作用?
- A. 增加节奏感
- B. 强调孤独感
- C. 美化语言
- D. 引起注意
-
诗中提到的“雁唳”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欢快
- B. 离别
- C. 祝福
- D. 愤怒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纳兰性德的《木兰花慢》
诗词对比: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达了思念之情,但她的笔调更加直接与豪放。而沈宜修则通过细腻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朦胧的美感。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具特色,反映了不同的女性情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词研究》
- 《中国古代女性诗人诗词鉴赏》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