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

时间: 2025-01-27 03:59:57

听尽西窗风雨。

又听东邻砧杵。

犹自立危阑,阑外青山无语。

何处。

何处。

一树乱鸦啼暮。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如梦令
仇远 〔宋代〕

听尽西窗风雨。
又听东邻砧杵。
犹自立危阑,
阑外青山无语。
何处。何处。
一树乱鸦啼暮。

白话文翻译:

我听尽了西窗外的风雨声,又听见东邻敲打衣物的声音。
我仍然站在高高的栏杆旁,栏杆外的青山默默无语。
究竟在哪里呢?
在那里,一树的乌鸦在黄昏时啼叫。

注释:

字词注释:

  • 西窗:指西边的窗户,暗示了方位和时间的变化。
  • 砧杵:砧是指砧板,杵是指捣衣物的工具,代表日常生活的声音。
  • 危阑:高高的栏杆,象征着孤独与思考。
  • 青山:常用来象征自然的静默与闲适。
  • 乱鸦啼:乌鸦的叫声,常与凋零、孤独的情绪相关。

典故解析:

  • 青山无语:暗示自然的静谧与人类情感的对比,表明人对环境的感受与自然的无动于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仇远,字仲明,号山民,宋代词人,生平不详。其词多描写自然景物及情感,风格清新,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如梦令》创作于一种寂静的氛围中,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慨,可能是在一个雨天的黄昏,作者在自家庭院中感受着周围的环境,思索生活的意义。

诗歌鉴赏:

《如梦令》以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在静谧时光中的内心世界。诗的开头便以“听尽西窗风雨”引导读者进入一种静谧而略显忧伤的氛围,雨声与邻居的砧杵声交织,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生活画面。接着,作者站在“危阑”之上,俯瞰外面的青山,沉默的青山似乎无声地回应着作者的内心感受,传递出一种孤独与思考的情绪。

“何处”一词的重复,不仅显示出诗人对所在之处的迷茫与寻觅,也暗示着对生活中某种意义的追问。最后“一树乱鸦啼暮”,乌鸦的叫声为整首诗增添了几分凄凉,暗示着黄昏的来临,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脆弱。

整首词在意象的运用上极具匠心,青山、风雨、乌鸦等元素相互交织,构成了一幅充满诗意的画面。通过细腻的描写,仇远将内心的孤独与对生活的思考展现得淋漓尽致,使人不禁思考存在的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听尽西窗风雨:描绘出一种静谧的环境,表现出诗人感受到的孤独与自然的交融。
  • 又听东邻砧杵:生活的细节让人感受到周围的生机,与诗人内心的寂静形成对比。
  • 犹自立危阑:强调诗人站在高处的孤独感,暗示着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 阑外青山无语:青山的沉默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外界的淡漠。
  • 何处。何处。:疑问句的重复,表现出诗人对方向和人生意义的迷茫。
  • 一树乱鸦啼暮:乌鸦的叫声代表着黄昏的到来,暗示着生命的无常与凋零。

修辞手法:

  • 拟人:青山“无语”,赋予自然以情感,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深度。
  • 对仗:诗中用词对称,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体现出一种孤独与思索的情感,反映了人对自然的感知和对人生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西窗: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内心的期盼。
  • 青山:自然的宁静与人类情感的对比。
  • 乌鸦:象征着孤独与凋零,增加了诗的悲凉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砧杵”指的是: A. 一种乐器
    B. 捣衣物的工具
    C. 一种植物
    D. 一种鸟类

  2. “青山无语”中的“无语”是指: A. 青山说话
    B. 青山沉默
    C. 青山在歌唱
    D. 青山在哭泣

  3. 诗人站在什么地方思考? A. 河边
    B. 高高的栏杆旁
    C. 山顶
    D. 房间里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仇远的作品更侧重于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的结合,表现出一种独特的孤独感。李清照则侧重于对爱情的思考,情感更为细腻。

参考资料:

  • 《宋代词选》
  • 《诗词鉴赏指南》
  • 《古诗词百家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