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翁丹山侍郎》

时间: 2025-02-04 15:27:21

阅尽诸公上要津,丹山除目一番新。

六卿尤重大宗伯,九制须还老舍人。

太史将封乃留滞,纪瞻虽召尚逡巡。

应怜公干今衰病,频寄书来寂寞滨。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翁丹山侍郎
作者:刘克庄

阅尽诸公上要津,
丹山除目一番新。
六卿尤重大宗伯,
九制须还老舍人。
太史将封乃留滞,
纪瞻虽召尚逡巡。
应怜公干今衰病,
频寄书来寂寞滨。

白话文翻译:

我已经读尽了许多公卿的书信,丹山的景色在我眼中显得格外新鲜。六位大臣中,宗伯最为重要,而九制的职务需要老舍人来接替。太史将要封赏,却因故滞留,纪瞻虽然被召回,但仍然迟迟不来。想必是因为您如今身体衰弱,常常寄书来让我感到孤独的滨水之地。

注释:

  • 要津:重要的关口或地方。
  • 丹山:指丹山,可能是某个具体的山名,也可指代美好的风景。
  • 六卿:指古代官制中的六个重要官员。
  • 大宗伯:古代对重要大臣的称呼。
  • 九制:指古代的九个重要职务。
  • 老舍人:指年长的文人或官员。
  • 太史:掌管历史和天文的官员。
  • 纪瞻:可能为某位重要人物的名字。
  • 公干:指公务或职务。
  • 衰病:身体衰弱与生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景升,号少游,南宋诗人,生于福建,晚号“白云山人”。其诗风清新高远,语言简练,常以抒怀见长。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动荡、时局复杂之际。诗人通过寄信表达对朋友的关心,同时也反映了自己对时局的感慨与无奈,诗中情感真切,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友人的思念与关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朋友的思念,展现了诗人对友人事业与生活的关心。诗的开头提到“阅尽诸公上要津”,表明诗人对于时政的关注,接着描绘了“丹山”的美丽景色,暗示诗人对自然的向往与内心的宁静。诗中提到的“六卿”与“九制”,不仅是对当时政治环境的描述,也隐含了诗人对官场的思考与无奈。

“太史将封乃留滞”一句,体现了诗人对友人地位的关注,表现出对官场复杂关系的感慨;“纪瞻虽召尚逡巡”则进一步揭示了政治的迟滞与人情的冷淡。诗的结尾提到“应怜公干今衰病”,更是直接表达了对友人健康的关心与对彼此隔绝的惆怅。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友情与对社会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阅尽诸公上要津:读了很多公卿的信件,涉及重要的事情。
  2. 丹山除目一番新:丹山的景色在我眼中显得格外新鲜。
  3. 六卿尤重大宗伯:在六位大臣中,宗伯显得尤为重要。
  4. 九制须还老舍人:九个职务需要老舍人来接替。
  5. 太史将封乃留滞:太史本来要封赏,却因故滞留。
  6. 纪瞻虽召尚逡巡:纪瞻虽被召回,但却迟迟不来。
  7. 应怜公干今衰病:想必是因为您如今身体衰弱,常常寄书来。
  8. 频寄书来寂寞滨:我在寂寞的滨水之地,频频收到您寄来的书信。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句子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丹山象征着美好的自然与宁静的心境。
  • 比喻:将自身的情感与景色相结合,表达了内心的孤独。

主题思想:

该诗通过对友人的思念,展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同时也反映出对当时政治环境的复杂感受。诗人在表达关心的同时,也流露出对时局的无奈与对人生的思考。

意象分析:

重要意象:

  1. 丹山:象征美好与宁静,寄托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
  2. 六卿、九制:象征政治的复杂与权力的游戏,反映了官场的现实。
  3. 衰病:象征衰老与无奈,表达了对友人健康的忧虑。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六卿”指的是: A. 六位大臣
    B. 六位诗人
    C. 六个地方
    D. 六种花卉

  2. “丹山”在诗中象征着: A. 友谊
    B. 权力
    C. 美好与宁静
    D. 财富

  3. 诗人对友人的关心主要体现在: A. 生活的富裕
    B. 健康的忧虑
    C. 官职的升迁
    D. 自然的美丽

答案:

  1. A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表达了思乡与对友人的思念。
  • 《赠友人》(王维):描写友情与思念的诗作。

诗词对比:

  • 《登高》(杜甫):同样表现了对人生的感悟与对友人的思念,但更加强调了个人的悲苦与时局的无奈。
  • 《送别》(王之涣):表达了离别的伤感与对友人的祝福,情感同样真切。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精华》
  • 《刘克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