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二日被命祈晴上天竺舟中得六绝句》

时间: 2025-04-28 03:08:22

僧句多枯槁,舟公锦绣堆。

如何涉吾地,咄咄逼人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三月二日被命祈晴上天竺舟中得六绝句
作者: 刘克庄

僧句多枯槁,舟公锦绣堆。如何涉吾地,咄咄逼人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和尚的诗句多是枯燥无味,而船上的人则一片繁华景象。我在这片土地上,怎么会有这样逼人的情景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僧句:和尚的诗句,这里指的是和尚所作的诗。
  • 枯槁:干枯、无趣。
  • 舟公:指船上的人,也可以理解为船夫。
  • 锦绣堆:形容船上景象华丽,像绣品一样美丽。
  • 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逼近而来。

典故解析: 这首诗并没有直接引用特定典故,但通过对比和尚的诗句与船上的繁华,反映出诗人对现实与理想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字景仁,号澄江,是中国宋代著名的诗人、词人。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善于描绘自然景物,表达内心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春季,诗人因天竺的命令出行,心中对自然的感悟与对现实的思考交织,反映出诗人在特定环境下的情感状态。


诗歌鉴赏:

刘克庄的《三月二日被命祈晴上天竺舟中得六绝句》通过对比和尚的诗句与船上华丽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首句“僧句多枯槁”,直接点出和尚的诗歌给人以乏味之感,暗示着诗人在面对宗教的冷漠和生活的繁华之间的困惑。此时,诗人所处的环境虽美丽,却又让他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正如“咄咄逼人来”所表达的那样。全诗在意象上通过对比,突出了一种对生活的深刻反思与对理想的渴望。

刘克庄的语言简练而富有张力,展现了他对自然与人文的敏锐观察。诗中所描绘的“舟公锦绣堆”不仅仅是对景物的描写,更是对生活中繁华与空虚的哲学思考。通过这样的对比,诗人似乎在探讨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在繁华的表象之下,是否隐藏着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僧句多枯槁:和尚的诗句多是枯燥无味,表达了对宗教文化的某种失望。
  2. 舟公锦绣堆:船上的人则享受着华丽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
  3. 如何涉吾地: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所处环境的疑惑和不解。
  4. 咄咄逼人来:形容现实的压力让人倍感窒息。

修辞手法:

  • 对比:和尚的枯燥与船上的繁华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诗的情感张力。
  • 隐喻:通过“枯槁”与“锦绣”隐喻内心的矛盾。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人生态度的思考,表现了在繁华背后潜藏的孤独与思索,也反映了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僧句:象征宗教的冷漠与枯燥。
  2. 舟公:象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3. 锦绣:象征美好与繁华,却也反映了表面之下的空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僧句多枯槁”中的“枯槁”是什么意思?

    • A. 干枯
    • B. 繁茂
    • C. 美丽
    • D. 冷漠
  2. 诗中“舟公锦绣堆”反映了怎样的生活状态?

    • A. 清贫
    • B. 繁华
    • C. 枯燥
    • D. 朴素

答案:

  1. A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孟浩然《春晓》

诗词对比: 对比刘克庄与王维的作品,可以看到两位诗人在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上有相似之处,王维的诗更显得宁静致远,而刘克庄则在繁华与内心的挣扎中展现出更复杂的情感。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刘克庄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