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林韶州》

时间: 2025-01-27 03:29:46

东起平戎策,铃斋昼掩扉。

身留峤南老,饷至洛中稀。

瘴自茅花起,丧同薏苡归。

不知汤介子,朝论是耶非。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挽林韶州
作者: 刘克庄〔宋代〕

东起平戎策,铃斋昼掩扉。
身留峤南老,饷至洛中稀。
瘴自茅花起,丧同薏苡归。
不知汤介子,朝论是耶非。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
从东边出发,准备平戎的策略,铃斋中白天却关上了门。
我留在南峤老去,送来的食物在洛阳变得稀少。
瘴气是从茅花中滋生的,失去的同伴像薏苡一样回归。
不知道汤介子(汤显祖),早上的讨论是对是错呢?

注释:

  1. 平戎策:指治理和安定边疆的策略。
  2. 铃斋:指作者的居所,可能象征着隐居和清净。
  3. 峤南:指南峤,可能是指作者的居住地或心境。
  4. 饷至洛中稀:饷,指食物;洛中,指洛阳;表达食物供应变得稀少。
  5. :指瘴气,湿热的气候造成的疾病。
  6. 茅花:指茅草的花,常生长在湿润的地方。
  7. 丧同薏苡:薏苡是一种植物,常用来比喻失去的伙伴。
  8. 汤介子:指汤显祖,寓意着对理想和真理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景龙,号白沙,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词人和政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变,常以豪放、清新著称,尤其擅长五言和七言诗。

创作背景
《挽林韶州》写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之时,诗人感怀时局,表达对友人的哀悼及对理想的追寻。林韶州可能是诗人的好友或同代人,诗中流露出对他离世的惋惜与思念。

诗歌鉴赏:

《挽林韶州》是一首充满思古之幽情的挽歌,刘克庄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了对已故友人的怀念以及对现实困境的感慨。首句“东起平戎策”,点明了诗人积极参与政治的立场,但随即转入“铃斋昼掩扉”,展现出一种隐居的选择和对现实的逃避。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与对现状的反思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复杂的情感。

“身留峤南老,饷至洛中稀”描绘了诗人身处孤独的境地,生活的乏味与物资的匮乏相互交织,生动刻画了南宋士人面临的困境。而“瘴自茅花起,丧同薏苡归”,则以自然景象的变化映射了人情世态的无常,表现出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友谊的珍视。

最后一句“不知汤介子,朝论是耶非”,则引入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探讨,暗示着对理想的追寻与现实的无奈。整首诗在情感上是深沉的,既有对友人的怀念,也有对人生无常的沉思,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与对社会的关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东起平戎策:表达诗人对国家安定的关切。
  • 铃斋昼掩扉:隐喻作者选择隐居,拒绝外界的喧嚣。
  • 身留峤南老:表明诗人年纪渐长,陷入人生的思考。
  • 饷至洛中稀:生活困苦,物资短缺,加深了孤独感。
  • 瘴自茅花起:自然环境的恶劣,象征着病痛与困扰。
  • 丧同薏苡归:失去同伴的惆怅与无奈,寄托对友人的思念。
  • 不知汤介子:引入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瘴自茅花起”来比喻人世间的复杂与艰难。
  • 对仗:如“身留峤南老,饷至洛中稀”,使用对仗增强音乐感。
  • 拟人:赋予自然景物以情感,映射人心。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对人生无常的感叹以及对理想与现实矛盾的深思,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的关心和自我的反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铃斋:象征隐居与独立。
  • :代表生活中的苦难与病痛。
  • 茅花:自然的脆弱,暗示人与环境的关系。
  • 薏苡:象征失去的友情,表达人与人之间的牵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铃斋”象征什么?

    • A. 诗人的隐居
    • B. 诗人的朋友
    • C. 诗人的故乡
  2. “饷至洛中稀”在诗中表达了什么?

    • A. 生活的丰富
    • B. 生活的困苦
    • C. 生活的平常
  3. “不知汤介子”中的汤介子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 A. 汤显祖
    • B. 汤姆
    • C. 汤圆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友人》 by 李白
  • 《秋夕》 by 杜甫

诗词对比

  • 《送友人》:同样表达对友人的怀念,但更加轻松、乐观。
  • 《秋夕》:描绘孤独与思考,情感更为沉重。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文学史》
  • 《刘克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