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咏一百首·两生》

时间: 2025-01-27 03:20:30

尚恐公污我,何妨史失名。

深衣与短制,同召不同行。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尚恐公污我,何妨史失名。深衣与短制,同召不同行。

白话文翻译:

我尚且担心您会污蔑我,何况史书中也可能遗漏我的名字。即使穿着深衣与短制的服装同被召唤,也不会同行而去。

注释:

  • 尚恐:仍然担心。
  • 公污我:您会对我诋毁。
  • 何妨:何必在乎,何妨碍。
  • 史失名:历史上可能会遗漏我的名字。
  • 深衣:古代士人常穿的长袍。
  • 短制:短小的衣服,可能是指士人的便装。
  • 同召不同行:被同样召唤却不同行,表现出对比与疏远。

典故解析:

“深衣”与“短制”在古代服饰中代表了不同身份的象征,通常与士人和普通百姓的区分有关。诗中提到的“史失名”则反映了历史记载的局限性,许多人的贡献往往被遗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1269年),字梦阮,号石庵,南宋时期的诗人、书法家,以豪放、清新的诗风著称。他在政治上曾任职于朝廷,但因朝政腐败而辞官,晚年隐居,致力于文学创作。

创作背景:

《杂咏一百首》是刘克庄的一部重要诗集,反映了他对社会、历史的思考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本诗写于他对个人名声与历史记载的无奈之感,表达了对名利的淡泊与对自身处境的思索。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深衣”与“短制”,展现了诗人对身份的反思以及对社会地位的无奈。诗中流露出一种对历史名声的忧虑,表现出一种隐士的孤独感与无奈。刘克庄在这里不仅关注个人的荣辱得失,还隐含了对历史的思考,认为即使有才华的人也可能被历史遗忘。诗的结构简练,情感真挚,运用对仗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诗中“尚恐公污我”的自谦与“史失名”的无奈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诗人对名声的淡然与对过往的无奈。整首诗透露出一种对清白的坚持和对历史的深思,适合读者在静思中反复品味。

诗词解析:

  • 尚恐公污我:诗人表达了对他人评价的担忧,说明他对名声的重视。
  • 何妨史失名:即使历史记载有遗漏,诗人也表现出一种无所谓的态度。
  • 深衣与短制:对比两种不同的服饰,象征着不同的社会身份。
  • 同召不同行:暗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隔阂,尽管处于同一环境,但内心却可能是孤独的。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深衣与短制”形成对仗,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
  • 比喻:通过服饰象征身份地位,隐喻社会的复杂性。
  • 排比:诗句中使用排比手法,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名声的忧虑以及对历史记载的不满,表现出对个人命运的思考和对社会关系的反思。诗人以简洁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哲思,体现了他对名利的淡泊态度以及对人际关系的复杂理解。

意象分析:

  • 深衣:象征着传统的士人身份,代表儒家文化的传承。
  • 短制:则可能象征着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反映出社会的多样性。
  • 污名:代表着对个人名声的担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刘克庄的“深衣”象征什么?

    • A. 贫穷
    • B. 士人身份
    • C. 普通百姓
    • D. 战士
  2. 诗中提到的“史失名”是指什么?

    • A. 历史不公
    • B. 名字被记住
    • C. 诗人名声显赫
    • D. 文化传承

答案:

  1. B
  2.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别》
  • 杜甫《登高》

诗词对比:

  • 比较刘克庄与王维的诗作,刘克庄更显豪放,王维则倾向于婉约与隐逸。两者均在作品中探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但表达方式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文学史》
  • 《宋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