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陶令送水沉,报以双井茶二首》

时间: 2025-01-11 21:38:27

沉水占城第一良,占城上岸更差强。

黑藏骨节龙箸瘠,班出文章鹧翼张。

衮尽残膏添猛火,熬成熟水趁新汤。

素馨熏染真何益,毕竟输他本分香。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南海陶令送水沉,报以双井茶二首
沉水占城第一良,占城上岸更差强。
黑藏骨节龙箸瘠,班出文章鹧翼张。
衮尽残膏添猛火,熬成熟水趁新汤。
素馨熏染真何益,毕竟输他本分香。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南海陶令送来的水沉酒,作为回报,我用双井的茶来相赠。水沉酒在酒中是最上等的,而双井茶又是更为珍贵的好茶。诗中提到的龙箸和鹧翼,暗指高雅的饮品与文化。最后,诗人感慨即便是素馨花香,也无法比得上本来的香味。

注释:

  • 南海陶令:指陶渊明,号陶令,居住于南海地区,因其隐逸的生活而闻名。
  • 水沉:一种酒名,古人用水沉酒来比喻美酒。
  • 双井茶:一种名茶,指双井出产的茶,质地优良。
  • 黑藏骨节:形容竹箸的骨节,暗示其质地。
  • 鹧翼张:比喻文章写得好,像鹧鸪的翅膀一样美丽。
  • 衮尽残膏:指残余的油脂,表示烹饪的火候和技术。
  • 素馨:指素馨花,香气清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诗人,出生于江西。他以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民俗,作品影响深远。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反映了当时文人雅士的饮茶习俗以及对美酒的欣赏。诗人通过对饮品的描绘,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文化的追求。

诗歌鉴赏:

杨万里的《南海陶令送水沉,报以双井茶二首》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的诗。诗中通过对水沉酒和双井茶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饮食文化的热爱。水沉酒被称为“第一良”,其价值在饮品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体现了作者对美酒的推崇。同时,双井茶的引入,进一步提升了诗的层次,使得简单的饮茶行为变得富有文化内涵。

通过“黑藏骨节龙箸瘠”,诗人将饮品的优雅与文化结合,展现了饮食背后的细腻与讲究。而“衮尽残膏添猛火”的描写,则突显了烹饪的精细与热情,表现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最后,素馨花的香气虽美,却无法与真正的茶香相提并论,暗含了对事物本质的追求与珍视。

整首诗在饮品的描绘中,融入了诗人对人生和文化的思考,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高雅文化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南海陶令送水沉:开篇点明主题,陶渊明的水沉酒被送来,暗示着对高雅生活的追求。
  • 报以双井茶二首:表达了回赠双井茶的意愿,强调茶的珍贵。
  • 沉水占城第一良:水沉酒被称为极佳的饮品,突出了其价值。
  • 占城上岸更差强:暗示双井茶的优越性,水沉酒虽好,但双井茶更胜一筹。
  • 黑藏骨节龙箸瘠:描绘饮茶的器具,表现了饮品的雅致。
  • 班出文章鹧翼张:隐喻文化的传承,饮茶与写作的联系。
  • 衮尽残膏添猛火:烹饪的过程,展现了对美食的热情。
  • 熬成熟水趁新汤:强调了新鲜的饮品对生活的影响。
  • 素馨熏染真何益:质疑表面的香气,反映对真品的追求。
  • 毕竟输他本分香:总结全诗,强调真正的香气来自本质而非表象。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水沉”与“双井茶”比喻高雅的生活情趣。
  • 对仗:诗中多处运用对仗手法,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素馨花象征表面之美,而真正的香气则代表内在价值。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饮品的描写,表达了对高雅生活和文化的热爱,同时也反映出对表象与本质的思考,警示人们要关注事物的真实价值。

意象分析:

  • 水沉酒:象征着高雅与品位。
  • 双井茶:代表着珍贵与文化的传承。
  • 素馨花:暗示表面美丽,反映了对真实价值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南海陶令送水沉》中的水沉酒被称为什么?

    • A) 第一良
    • B) 第一差
    • C) 第二良
    • D) 第二差
  2. 诗中提到的双井茶主要象征什么?

    • A) 劣质饮品
    • B) 高雅饮品
    • C) 乡土气息
    • D) 传统美食
  3. 诗句“毕竟输他本分香”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对表面美的赞美
    • B) 对内在价值的追求
    • C) 对生活的不满
    • D) 对时尚的追逐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饮中八首》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杜甫与杨万里:杜甫的诗歌多描写社会现实,而杨万里的诗则更关注个人情感与生活中的雅趣,体现出不同的时代背景与诗人风格。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通过以上分析与学习,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杨万里的《南海陶令送水沉,报以双井茶二首》的艺术魅力及其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