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薄晚绝句二首
作者:杨万里 〔宋代〕
春气吹人不作醒,
病身感物底心情。
斜阳也不藏人老,
偏照霜髭一两茎。
白话文翻译:
春风吹拂,让人不愿醒来,
我因身体不适而感受到万物的心情。
斜阳也不掩盖人的苍老,
偏偏照射在我那一两根霜白的胡须上。
注释:
- 春气:春天的气息,春风。
- 不作醒:不愿意醒来,意指沉醉于春日的美好。
- 病身:身体虚弱,生病。
- 感物:感受到周围的事物。
- 底心情:内心的感受。
- 斜阳:夕阳,落日的余晖。
- 藏人老:掩盖人的老态。
- 霜髭:白胡子,霜白的胡须。
典故解析:
本诗虽无明显的典故,但“霜髭”一词常用于形容衰老,体现了作者对人生和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因其诗风清新自然而著称。他的诗作常常关注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富有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春末夏初之际,反映了作者在春天的气息中感受到的生命的无常和个人的苍老,对春日的感慨与人生的思考交织在一起。
诗歌鉴赏:
《薄晚绝句二首》是杨万里通过春天的气息与自身的病痛,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悟与对时光流逝的无奈。诗中“春气吹人不作醒”,以春风的轻柔引入,展现出一种不愿醒来的懒散状态,仿佛春天的美好让人沉醉,忘却了生活的烦恼。而“病身感物底心情”则转向个人的感受,体现了虚弱的身体让他更加敏感地感受到周围事物的变化,带有一种对生命的无力感。
“斜阳也不藏人老”一句,点出夕阳的意象,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人的衰老。即使在美好的春日,时间依然无情地把人推向衰老的边缘。而最后一句“偏照霜髭一两茎”,更是以具体的意象展示了诗人的老态,白胡须的出现是岁月的印记,令人感慨不已。整首诗歌通过自然景象与个人感受的结合,勾勒出一种复杂的情感,既有对春天生机的欣赏,也有对老去的无奈和对生命脆弱的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春气吹人不作醒:春天的气息让人陶醉,难以自拔。
- 病身感物底心情:因为身体不适,感受到自然的变化与自身的无奈。
- 斜阳也不藏人老:夕阳的光辉无法掩盖人的衰老。
- 偏照霜髭一两茎:阳光照在白胡子上,显示出岁月的痕迹。
修辞手法:
- 比喻:春气比作一种能够醉人的力量。
- 拟人:春天的气息似乎具有让人不愿醒来的魔力。
- 对仗:诗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描绘春天与晚霞的对比,表达了对生命短暂与衰老的感慨,反映了人们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对逝去岁月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气:象征生机与希望。
- 斜阳:象征时间的流逝与无情。
- 霜髭:象征衰老和岁月的痕迹。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春气”指的是什么?
A. 春天的花朵
B. 春天的气息
C. 春天的雨水
D. 春天的阳光 -
诗人因为什么原因感慨自己的心情?
A. 春天的美好
B. 身体的虚弱
C. 年龄的增长
D. 自然的变化 -
“斜阳也不藏人老”中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时间的珍惜
B. 对衰老的无奈
C. 对春天的赞美
D. 对自然的感慨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对比杨万里的诗与杜甫的《春望》:两者都通过春天的景象表达情感,但杨万里更多地关注个人的感受,而杜甫则在国家动荡中表达对家国的忧虑。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杨万里诗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