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初霁》
时间: 2025-01-11 21:40:00意思解释
秋雨初霁
作者: 杨万里 〔宋代〕
原文展示:
松竹阴寒分外苍,
芭蕉花湿梦中香。
抽身朱墨尘埃里,
入眼山林气味长。
今日更无秋热去,
晓晴犹带雨余凉。
却将白发三千丈,
缲作霜丝补锦囊。
白话文翻译:
在阴寒的松竹林中,颜色显得更加苍翠,湿润的芭蕉花散发着梦中的香气。离开了满是朱墨的尘埃,眼前的山林气息悠长。今天的秋天似乎没有了炎热,晨曦中的晴空仍带着雨后的凉意。却把我满头的白发,细细缠绕成霜丝,来补一个锦囊。
注释:
- 松竹阴寒:松树和竹子在寒冷的天气里显得特别苍翠。
- 芭蕉花:一种植物,花湿润后散发出香气。
- 朱墨:指文房四宝中的朱色与墨水,象征书写和艺术的尘世。
- 气味长:形容山林的气息悠远而绵长。
- 三千丈:夸张手法,形容白发很多。
- 缲作霜丝:指把白发编织成像霜一样的丝线,形象地描绘出年老的状态。
典故解析:
该诗没有特别的典故,但“白发三千丈”这一句用以表达诗人的感慨,古代诗句中常用白发象征年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是宋代著名的诗人,字廷秀,号诚斋,擅长山水田园诗。他的作品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
创作背景:
《秋雨初霁》创作于杨万里晚年,正值秋季,雨后初晴,诗人借景抒情,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及对年华老去的感慨。
诗歌鉴赏:
《秋雨初霁》是一首描绘秋雨过后自然景色的诗,诗中展现了秋天独特的气息与氛围。开篇以“松竹阴寒分外苍”引入,描绘了秋雨后的清新与静谧,松竹在阴冷的天气中显得更加苍翠,生机盎然。接着“芭蕉花湿梦中香”,将五感结合,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意境,仿佛置身于一个香气四溢的世界。
接下来的两句“抽身朱墨尘埃里,入眼山林气味长”则反映了诗人对艺术生活的反思,朱墨象征着繁杂的尘世,而山林的气息则代表了自然的宁静与长久。通过这种对比,突显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与对人世纷扰的逃避。最后几句中,诗人感慨自身年华已逝,白发如霜,虽感叹岁月流逝,但仍以轻松的语气将白发比作霜丝,似乎在指出生活的哲学:即便年华已逝,依然可以用心去补充人生的锦囊,丰富内心的精神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松竹阴寒分外苍:描绘秋雨后的松竹,呈现出一种苍翠的阴冷之感,生动展现了自然的美。
- 芭蕉花湿梦中香:用“梦”字传达出了诗的梦幻感,湿润的芭蕉花则是对秋天气息的极佳捕捉。
- 抽身朱墨尘埃里:表达了对尘世的厌倦与追寻自然的向往。
- 入眼山林气味长:眼前的山林气息浓郁,象征着自然的恒久。
- 今日更无秋热去:感叹天气的变化,表现了秋天的凉意。
- 晓晴犹带雨余凉:晨曦下的清新与凉意,传达出一种宁静。
- 却将白发三千丈:夸张手法,强调了年纪的增长。
- 缲作霜丝补锦囊:赋予老年一种积极的态度,用霜丝补充生活的智慧。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白发三千丈”比喻年华老去。
- 对仗:整首诗对仗工整,体现了古诗的韵律美。
- 拟人:赋予自然以情感,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秋雨后的自然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及对人生的思考,表现出诗人对生命流逝的感慨以及对内心丰富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松竹:象征坚韧与长寿的植物,代表自然的力量。
- 芭蕉:象征着柔美与梦幻,传达出自然的香气。
- 白发:象征年华已逝,表达对岁月的感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松竹阴寒分外苍”中的“苍”意为: A. 年龄大
B. 颜色深
C. 形状奇特 -
“今日更无秋热去”一句表达的情感是: A. 愉悦
B. 失落
C. 清新 -
诗中用“白发三千丈”表达了什么? A. 年轻
B. 白发多
C. 不在乎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夕》 by 杜甫
- 《夜泊牛渚怀古》 by 李白
诗词对比:
- 比较杨万里的《秋雨初霁》与杜甫的《秋夕》,两首诗都描绘了秋天的美景,但杜甫的诗更侧重于对生活的忧虑,而杨万里的诗则展现了对自然与生活的积极态度。
参考资料:
- 《宋诗精华》
- 《杨万里全集》
- 《古诗十九首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