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郎五首 其三》
时间: 2025-01-23 17:22:5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贺新郎五首 其三
作者: 高士奇
风雅谁堪比,羡元龙襟期磊落,词华工丽。
江左纷纷诸俊彦,端让难兄难弟,早已著惊人姓字。
几载倾心思会面,恰相逢又隔新丰市。
黄叶落,暮秋矣。
九重近日频留意。正一时班扬董贾。
齐登启事。壁上偶题红杏句,佳话由来称旨。
好打叠,金銮应制。
漫拟甘泉工献赋,更挥毫草檄龙颜喜。
沽浊酒,共君醉。
白话文翻译:
谁能比得上这份风雅,羡慕元龙那种开阔的襟怀和精美的词藻。
江左的俊才辈出,真是难兄难弟,早已成名的人物。
几年来心中渴望能重聚,没想到在新丰市又相遇,却又隔着千山万水。
黄叶纷飞,秋天已经来临。
最近九重天的宫廷里频频关注。正是当年班固和扬雄、董卓与贾谊的时光。
大家一起登上榜文,墙壁上偶然题写的红杏句,佳话流传开来。
多么希望能再叠一句,金銮殿上自会应制。
随意写几句甘泉的赋,更想挥笔草拟龙颜的喜讯。
一起喝浊酒,与你共醉。
注释:
- 元龙:指唐代诗人李白,因其诗词豪放、风雅而著称。
- 江左:指长江以东地区,古代文人聚集之地。
- 新丰市:指古地名,寓意相逢的无奈。
- 九重:指九重天,象征皇宫,表示权贵之地。
- 金銮:指皇帝的宝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高士奇(1640-1716),清代诗人,字子云,号海鸥,擅长诗词与词曲,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与人生哲理。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清代,反映了文人之间的友情与相聚的渴望,表达了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文人雅士的赞美和对友情的珍视。开篇即以“风雅谁堪比”引出主题,表现出对诗歌、对人品的追求与向往。接着提到“江左纷纷诸俊彦”,不仅表现出对文人的敬仰,也暗藏了对自身地位的思考与反省。诗中“几载倾心思会面”一句,展现了作者对相聚的渴望与无奈,体现了人际关系的复杂与深厚。
“黄叶落,暮秋矣”一句,时光荏苒,秋天来临,象征着岁月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最后几句提到醉酒共欢,体现了文人间的豪情与洒脱,暗示着即使身处纷扰的世俗,仍然可以通过酒杯交融情谊,追寻心灵的自由与快乐。
整首诗在语言上优雅而不失豪放,意象生动,情感深邃,表现了高士奇对文学、对友谊、以及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风雅谁堪比”:提问,表明对风雅之人的羡慕与钦佩。
- “羡元龙襟期磊落,词华工丽”:赞美元龙之风采,突显高士奇对品格和才华的重视。
- “江左纷纷诸俊彦”:描述江左地区才子众多,暗示文人之间的竞争与交流。
- “几载倾心思会面”:表达对友人重聚的期盼,流露出思念之情。
- “恰相逢又隔新丰市”:描绘重聚却又遥远的遗憾,象征隔阂。
- “黄叶落,暮秋矣”:以自然景象表达时间的流逝,富有哲理。
- “九重近日频留意”:提到宫廷的关注,暗示政治与文人之间的关系。
- “正一时班扬董贾”:提及历史名人,表明当今文人的地位与追求。
- “齐登启事”:象征文人共同的成就与荣耀。
- “壁上偶题红杏句”:通过题字展现文人情谊与文化传承。
- “好打叠,金銮应制”:渴望在金銮殿上获得认可与回应。
- “漫拟甘泉工献赋”:表达对文才的追求与创作的热情。
- “更挥毫草檄龙颜喜”:希望通过文字传达对龙颜的喜悦与祝福。
- “沽浊酒,共君醉”:以酒会友,体现了豪情与友情。
-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金銮”比喻权势地位。
- 对仗:如“词华工丽”与“襟期磊落”对仗工整,增强了语音的美感。
- 排比:多处使用排比增强了诗的气势与情感表达。
-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探讨文人之间的友情与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反映了高士奇对社会风气的思考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 黄叶:象征时间流逝,人生无常。
- 浊酒:象征友情与洒脱,表达对生活的态度。
- 红杏:象征文人的才华与文化传承。
- 金銮:象征权力与地位,反映社会的层次与关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元龙”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 A. 杜甫
- B. 李白
- C. 白居易
- D. 陶渊明
-
“黄叶落,暮秋矣”体现了什么意象?
- A. 春天的生机
- B. 时间的流逝
- C. 夏日的繁盛
- D. 冬天的寒冷
-
诗中提到的“齐登启事”表达了什么?
- A. 个人成就
- B. 文人之间的竞争
- C. 共同的荣耀
- D. 政治的斗争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杜甫
-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诗词对比:
- 高士奇的《贺新郎》与李白的《将进酒》都表现了对友谊的珍视和对人生的感慨,但高士奇更侧重于文人之间的互动与情感,李白则更为直白豪放,表现出对生活的洒脱态度。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互相辉映。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
- 《高士奇与清代诗歌》
以上内容涵盖了《贺新郎五首 其三》的多个方面,帮助读者全面理解诗的意境和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