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福东厢诗·菊》

时间: 2025-02-04 17:22:46

琐琐南阳菊,秋潭岁自开。

孤根拥红叶,落蕊媚苍苔。

正以参灵药,因之植紫台。

愿兼金掌露,同入柏梁杯。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琐琐南阳菊,秋潭岁自开。
孤根拥红叶,落蕊媚苍苔。
正以参灵药,因之植紫台。
愿兼金掌露,同入柏梁杯。

白话文翻译:

这是一种零散的南阳菊,秋天的潭水里自会开放。
孤独的根茎拥抱着红色的叶子,飘落的花蕊映衬着青苔。
正如灵药一般,所以我在紫台上种下它。
希望能和金色的露水一起,共同入柏梁的酒杯。

注释:

  • 琐琐:形容零散、细小。
  • 南阳菊:南阳出产的一种菊花,象征着高洁和清雅。
  • 秋潭:秋天的潭水,指自然环境的宁静。
  • 孤根:孤独的根部,突出植物的独立性。
  • 红叶:指菊花的叶子,具有美感。
  • 落蕊:花朵凋落的花蕊,寓意生命的无常。
  • 苍苔:青苔,常生长在潮湿的地方,象征着自然的宁静。
  • 参灵药:指灵芝等草药,象征长生不老的药物。
  • 紫台:指高处的平台,象征着理想和追求。
  • 金掌露:比喻珍贵的露水,象征着美好的事物。
  • 柏梁杯:古代的酒器,象征着宴会和交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马光,字君实,号涑水,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历史学家、文学家。他以著作《资治通鉴》而闻名,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史学家之一。司马光的诗词多具文人气质,关注自然,抒发个人情感,充满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

《景福东厢诗·菊》创作于司马光晚年,诗中表达了他对秋天的菊花的欣赏,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菊花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坚韧高洁,与他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宁静的性格相得益彰。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南阳菊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哲思。开篇的“琐琐南阳菊”,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菊花的优雅,表现了秋天的宁静与美丽。接下来的“孤根拥红叶”,通过孤独的根茎和红叶的结合,暗示了生命的独立与坚韧。

诗中提到的“落蕊媚苍苔”,既展示了菊花的美丽,又反映了自然界的变化与生命的无常。随着秋天的到来,花蕊的凋落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此时,作者将菊花比作“参灵药”,不仅强调了菊花的珍贵,同时也寄托了他对长生不老的向往。

最后的“愿兼金掌露,同入柏梁杯”,表达了作者希望与朋友共同分享美好时光的愿望。在古代文人中,饮酒与友人共享是常见的社交方式,此处表现了对友谊的珍视。这首诗从自然入手,逐步引向哲理,最终回到人际关系的温暖,构建了一个层次分明、意蕴深厚的艺术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琐琐南阳菊:细小的南阳菊,传达出一种清雅和孤独。
  • 秋潭岁自开:秋天的潭水中自然盛开,暗示生命的自然规律。
  • 孤根拥红叶:孤独的根部与红色的叶子相依,象征坚韧与美丽的结合。
  • 落蕊媚苍苔:花蕊的凋落与青苔的映衬,表达了生命的脆弱与美丽并存。
  • 正以参灵药:菊花如同药物,象征着养生与长寿的理想。
  • 因之植紫台:因此在高处栽种,寓意追求理想与美好的愿望。
  • 愿兼金掌露:希望与珍贵的露水共享,象征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 同入柏梁杯:与友人共饮,暗示人际关系的珍贵。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菊花比作灵药,表现其珍贵与高洁。
  • 拟人:赋予自然界以生命,增加了诗歌的情感深度。
  • 对仗:如“孤根拥红叶,落蕊媚苍苔”,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菊花的描绘,表达了对生命的思考与对人际关系的珍视,展现了作者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态度。诗中融合了自然美与人文情怀,具有深厚的哲理内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菊花:象征高洁与坚韧,代表了作者的品格与追求。
  • 秋潭:宁静而深邃的自然环境,象征时间的流逝。
  • 苍苔:生命的脆弱与坚韧并存,反映自然界的变化。
  • 灵药:象征长生与健康的追求,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A. 杜甫
    B. 司马光
    C. 李白

  2. 诗中提到的“南阳菊”象征什么? A. 智慧
    B. 高洁
    C. 财富

  3. “愿兼金掌露”中的“金掌露”指的是什么? A. 露水
    B. 酒
    C. 食物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陶渊明的《饮酒》

诗词对比:

《饮酒》与《景福东厢诗·菊》均表达了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前者更侧重于饮酒的欢愉,后者则在菊花的描绘中融入了更多的哲理思考。

参考资料: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唐诗三百首》
  • 《宋诗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