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林塘荒湿地,向夕已飞萤。
月没蛩吟砌,露凉人在庭。
随风疑落烬,过水乱疏星。
学子灯前寝,谁将尔照径。
白话文翻译:
在荒凉的林塘和湿地上,黄昏时分萤火虫开始飞舞。
月亮已经落下,蟋蟀在台阶上低吟,露水在庭院中显得格外清凉。
随风而动的萤火虫像是掉落的余烬,穿过水面时又像是稀疏的星星。
学子在灯下入睡,谁会用你们的光照亮前行的路呢?
注释:
- 林塘:指森林和池塘,形容环境。
- 向夕:黄昏时分。
- 蛩吟:蟋蟀的鸣叫。
- 露凉:露水清凉,增加了夜晚的宁静气氛。
- 疑落烬:像是掉落的余烬,形容萤火虫的光点。
- 过水乱疏星:形容萤火虫在水面上闪烁,像稀疏的星星。
- 学子灯前寝:指学子在灯下入睡,暗示学习的辛苦与孤独。
- 尔照径:你们(指萤火虫)照亮路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涑水,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因编纂《资治通鉴》而闻名。其诗词风格清新、自然,常关注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南园杂诗》是司马光在晚年所作,表达了他在安静夜晚的思考与感慨。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色与情感交织,反映了他作为学子的回忆和对光明未来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萤》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宁静的夜晚场景。诗的开头两句描绘了黄昏时的林塘和飞舞的萤火虫,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又静谧的氛围。接着,月亮的落下和蟋蟀的吟唱,进一步增强了夜晚的孤独感。最后两句则将视线转向学子,在灯下入睡,暗示着在这宁静的夜晚,学习与思考的孤独。整首诗运用了丰富的意象与细腻的情感,展示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林塘荒湿地:描绘了环境的荒凉与湿润,营造出一种空旷的感觉。
- 向夕已飞萤:表现出黄昏时分萤火虫的飞舞,给人一种生动的画面感。
- 月没蛩吟砌:月亮落下,蟋蟀在台阶上低吟,增添了夜晚的幽静。
- 露凉人在庭:露水的凉意,渗透到人的内心,传达出一种清新而孤寂的情感。
- 随风疑落烬:萤火虫的光点像是落下的余烬,形象生动。
- 过水乱疏星:通过水面的反射,形成星星般的闪烁,增添了诗的意境。
- 学子灯前寝:暗示学子的辛勤与孤独。
- 谁将尔照径:萤火虫的光芒是微弱的,象征着前路的艰难。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萤火虫比作“落烬”,形象生动。
- 拟人:蟋蟀的吟唱赋予其人性化的特征。
- 对仗:诗句之间的对仗工整,增强了音韵的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反映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与内心的孤独,表达了对未来的迷茫与希望。萤火虫的微弱光亮象征着追求知识的艰辛与孤独,同时也传递出一种对光明未来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萤火虫:象征希望与光明,虽微弱但仍闪烁。
- 月亮:象征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
- 露水:象征清新与孤独,带来夜晚的凉意。
- 学子:代表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萤》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司马光
- C. 杜甫
- D. 白居易
-
诗中描绘的环境是怎样的?
- A. 繁华热闹
- B. 荒凉湿润
- C. 明亮温暖
- D. 暴风骤雨
-
“随风疑落烬”中的“疑”字意为:
- A. 确定
- B. 怀疑
- C. 似乎
- D. 感觉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静夜思》
诗词对比: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描绘了夜晚的孤独与思念,而李白的《静夜思》则通过月光寄托了对故乡的思念。这两首诗与《萤》在情感基调上有所相通,均展现了夜晚的宁静与内心的孤独。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