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石下泉声蔓草深,
石上露浓苍藓遍。
山禽惊起冰且鸣,
叶坠空林人不见。
白话文翻译
在石头下,泉水的声音在深深的蔓草中流淌;
在石头上,露水浓厚,青苔遍布。
山中的鸟儿被惊动,发出冰冷的鸣叫;
树叶从空中的森林飘落,人影却不见踪影。
注释
- 石下:指石头的下面。
- 泉声:泉水流动发出的声音。
- 蔓草:生长繁茂的草。
- 石上:指石头的上面。
- 露浓:露水很厚。
- 苍藓:青苔,生长在潮湿环境中的植物。
- 山禽:山中的鸟类。
- 冰且鸣:发出冷清的鸣叫声。
- 叶坠:树叶飘落。
- 空林:空旷的森林。
- 人不见:人影不见,暗示孤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涑水,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以其编纂《资治通鉴》而闻名,强调治国理政和历史教训。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司马光晚年,反映了他对自然的观察与思考,表现出一种闲适与宁静的心境。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象与人类的渺小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静谧而又富有生机的自然景象。石下泉水的声音和草木的茂盛,营造出一幅生动的画面,传达出一种清幽的气息。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将自然的声音与景象结合,展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然而,随着山禽的惊起与叶子的飘落,诗中又隐含着一种孤独与寂寥的情感。尤其最后一句“人不见”,给人以无尽的遐思,仿佛在暗示着人类在广袤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力。这种对比不仅让人感受到自然的美丽,也引发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诗歌的意境深远,让读者在欣赏自然之美的同时,也能体会到一种淡淡的忧伤。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石下泉声蔓草深:在石头下,泉水的声音清晰可闻,而周围的蔓草更显得深邃。
- 石上露浓苍藓遍:石头的表面覆盖着浓厚的露水,青苔生长得非常茂盛。
- 山禽惊起冰且鸣:山中的鸟儿被惊吓而飞起,发出冰冷的鸣叫声。
- 叶坠空林人不见:飘落的树叶在空旷的森林中,令人无法看到人影,暗示了孤独与寂寥。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石下泉声”与“石上露浓”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山禽的鸣叫仿佛带有情感,赋予自然以生命。
- 意象:通过具体的自然景象,传达出深邃的哲理和情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类存在的思考,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内心的孤独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泉声:象征着生命的流动与清新。
- 蔓草:代表生命的繁茂与自然的力量。
- 山禽:象征自由与灵动,但也暗示着惊慌与孤独。
- 叶坠: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石下泉声”主要描绘了什么? a) 石头的坚硬
b) 泉水的流动与声音
c) 草木的生长 -
“人不见”这句诗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欢快
b) 孤独与寂寥
c) 热闹与繁华
答案:
- b) 泉水的流动与声音
- b) 孤独与寂寥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景象,表现出隐逸的生活与内心的宁静,二者均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及对人世喧嚣的逃避,但王维更强调孤独的内心感受。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司马光与他的时代》
- 《宋代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