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夏二章呈诸邻》

时间: 2025-01-27 04:09:04

烛烛久旱天,飒飒昨宵雨。

尘头清过辙,水脉生新渚。

岂徒滋杞菊,亦可望禾黍。

勿笑盘蔬陋,时来一觞举。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烛烛久旱天,飒飒昨宵雨。
尘头清过辙,水脉生新渚。
岂徒滋杞菊,亦可望禾黍。
勿笑盘蔬陋,时来一觞举。

白话文翻译

这段时间干旱的天气终于被昨夜的细雨打破,路上的尘土被清洗得干干净净,水流在田间形成了新的小洲。这样的好雨,不仅能滋润枸杞和菊花,也能够使稻谷和黍子丰收。不要嘲笑我的菜盘虽然简单,时光来临时也可以举杯畅饮。

注释

  • 烛烛:形容干旱的天空,像蜡烛般明亮。
  • 飒飒:形容风声或雨声,轻快的样子。
  • 尘头:路面的尘土。
  • 新渚:新形成的小洲,指由于雨水而生的湿润之地。
  • 岂徒:难道只是。
  • 滋杞菊:滋养枸杞和菊花。
  • 禾黍:禾苗和黍子,象征粮食作物。
  • 盘蔬陋:简单的菜肴。
  • 觞举:举杯畅饮。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涑水,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文学家,曾任宰相。以《资治通鉴》闻名于世,提倡儒家思想,反对宦官和腐败。

创作背景

《首夏二章》写于北宋时期,正值农忙时节,诗人以细雨滋润大地的景象,表达对自然的喜悦和对丰收的期待。诗中既有对自然变化的观察,也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简朴生活的珍惜。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夏初时节的自然景象,通过描写雨后清新的环境,以及作物的生长,展现了自然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开头两句通过“烛烛久旱天”和“飒飒昨宵雨”的对比,生动地描绘出干旱后的雨水给大地带来的生机。接下来的两句则更进一步,表现出细雨不仅滋养了花草,也为农作物的成长创造了条件,显示了诗人对丰收的期待和对大自然的感激。

最后两句流露出一种洒脱的生活态度,尽管自己的饮食简单,却不影响内心的欢愉和对生活的热爱。这种对生活的乐观态度,既表现出诗人对环境变化的敏感,也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强调了简朴生活的美好。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烛烛久旱天:描绘了长时间干旱的天气,给人以干燥、炎热的感觉。
  2. 飒飒昨宵雨:昨夜的细雨带来了生机,形成鲜明对比,暗示着自然的变化。
  3. 尘头清过辙:雨水冲刷了路面的尘土,暗示环境的清新变化。
  4. 水脉生新渚:雨后水流形成了新的小洲,象征着生机和希望。
  5. 岂徒滋杞菊:不仅仅是滋润花草,更是对丰收的期待。
  6. 亦可望禾黍:希望粮食作物也能因雨水而丰收。
  7. 勿笑盘蔬陋:劝人们不要嘲笑自己的饮食简单。
  8. 时来一觞举:生活中总会有美好时刻来临,举杯庆祝生活。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干旱与雨水的对比,强调自然的变化。
  • 比喻:用“烛烛”比喻干旱的天空,形象生动。
  • 排比:通过“岂徒滋杞菊,亦可望禾黍”形成排比,增强语气。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对夏初雨水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和对丰收的期盼,同时流露出对简单生活的珍惜与热爱,传递出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 尘土:代表干旱、荒凉的环境。
  • 杞菊:象征美好的生活和自然。
  • 禾黍:代表丰收与粮食的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描述的天气变化是: A. 阴雨绵绵
    B. 晴空万里
    C. 久旱天与昨宵雨
    D. 风雪交加

  2. “勿笑盘蔬陋”意为: A. 嘲笑菜品丰富
    B. 不要嘲笑简单的菜肴
    C. 盛赞丰盛的宴席
    D. 表达对美食的渴望

  3. 诗中的“禾黍”象征: A. 美丽的花朵
    B. 丰收的粮食
    C. 干旱的土地
    D. 纯真的友情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同样描绘了自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但杜甫更多关注战争带来的苦难与对国家的忧虑。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以草的生长变化来表达对离别的感慨,反映出对生命与时间的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司马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