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寂寂金庭洞,清香发桂枝。
鱼吞左慈钓,鹅踏右军池。
此地常无事,冲天自有期。
向来逢道士,多欲驾文螭。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静谧的环境,金色的庭院中,清香四溢的桂树枝叶摇曳。鱼儿在水中吞食着左慈所钓的鱼饵,白鹅在右军池边袅袅而行。这个地方常常没有纷扰,仿佛是与世无争,然而向上的气息总是存在。过去常常遇到道士,他们都有着驾驭文螭的愿望。
注释:
字词注释:
- 寂寂:形容环境静谧。
- 金庭:指金色的庭院,象征富贵清雅。
- 桂枝:桂树的枝条,常用来比喻高洁。
- 左慈:传说中的道士,擅长钓鱼,象征超然物外。
- 右军:指王羲之,著名书法家,其池亦称右军池。
- 文螭:传说中的神兽,象征文人志向。
典故解析:
- 左慈:历史上著名的道士,代表隐逸与道教文化。
- 右军池:王羲之所居,池水清澈,文人雅集之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裴通,唐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但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而著称。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反映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道教文化的认同。
诗歌鉴赏:
《王右军宅》是一首描绘隐逸生活的诗,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幽雅静谧的环境。首句“寂寂金庭洞”以“寂寂”二字开篇,便营造出一种清静无为的氛围。后面清香的桂枝,仿佛让人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的淡淡香气,传达出一种高洁的意境。
“鱼吞左慈钓,鹅踏右军池”描绘了水边的自然景象,左慈与王羲之的结合,既体现了道教与文人文化的交融,也暗示了诗人对古人雅致生活的向往。接下来的“此地常无事,冲天自有期”,则表达了对世俗纷扰的淡漠,追求一种超然的境界。
最后一句“向来逢道士,多欲驾文螭”,则反映了道士们追求超脱、飞升的愿望,暗含了对精神追求的渴望与对世事无常的感慨。这首诗不仅在描绘自然景色上细腻动人,更在情感的表达上深刻、丰富,给人以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寂寂金庭洞”:描绘一个幽静的庭院,营造出清雅的氛围。
- “清香发桂枝”:桂树散发出的香气,增添了环境的美好。
- “鱼吞左慈钓”:引入左慈的形象,代表隐逸生活的乐趣。
- “鹅踏右军池”:描绘了王羲之的池塘,融入了文人的气息。
- “此地常无事”:表现出此地的宁静与闲适。
- “冲天自有期”:表达出一种超然的追求,暗示未来的期望。
- “向来逢道士”:引入道士,象征精神的追求。
- “多欲驾文螭”:道士的愿望,象征着对理想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鱼与道士的形象结合,寓意深远。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称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拟人:桂枝的香气似乎在呼唤,使环境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一个清幽的环境,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精神追求的追求,传达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金庭:象征富贵与高雅。
- 桂枝:代表高洁与清香,隐喻文化的积淀。
- 鱼与鹅:自然的和谐,隐喻人与自然的关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左慈”是代表什么? A. 道教文化
B. 文人雅集
C. 诗人的朋友
D. 古代政治家 -
“此地常无事”表达了什么情绪? A. 忧伤
B. 宁静
C. 愤怒
D. 快乐
答案: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早发白帝城》李白
诗词对比: 将《王右军宅》与李白的《静夜思》进行对比,前者注重描绘自然的宁静与隐逸生活,后者则更多地表达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两者都体现了唐代诗人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