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张达道还山》
时间: 2025-01-11 05:45:1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张达道还山
作者:赵璩 (宋代)
剩借红尘一日闲,有劳妙语彻幽关。
岂知隐几如南郭,也愧移文向北山。
有意清风怜我住,无心孤月伴君还。
三茅若问今消息,为报逍遥天地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眷恋与祝福。虽然我在尘世间只借用一天的闲暇,但却劳烦你用妙语来解开我心中的幽闷。我怎能知道隐居生活多么像南郭子尹那样悠然自得,却又感到惭愧要把诗文送给你远行北山。你有心想要寄托清风来怜惜我,然而我却无意间让孤月陪伴着你回山。如果三茅山的神仙问起我现在的情况,我将回复你:我在这逍遥的天地间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
注释
- 红尘:指世俗的纷扰与烦恼。
- 妙语:巧妙的言辞,通常指对话或诗歌中的精彩之处。
- 幽关:指隐居的境地或心境。
- 南郭:隐喻南郭子尹,历史上著名的隐士。
- 三茅:三茅山,传说中的神仙居所,象征着逍遥与自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璩,字仲明,号青山,宋代诗人,擅长山水诗和咏怀诗,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与人生态度,风格清新雅致。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朋友张达道即将归山之际所作,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送张达道还山》是一首充满情感与哲思的送别诗。赵璩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与人之间的深厚友情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一方面,诗人对张达道的祝福展现了对友人归隐山林的赞同与羡慕;另一方面,诗中流露出诗人对世俗纷扰的感悟与反思,表达了对简单、清淡生活的渴望。
诗的开头“剩借红尘一日闲”展示了诗人对短暂世俗生活的珍惜,而接下来的“岂知隐几如南郭”则表达了对隐者生活的向往与自我反省,隐喻了对一种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通过对比南郭子尹的隐居生活与自身在世俗中的挣扎,诗人表现出一种自愧与惆怅的感觉。
在后半部分,诗人以“有意清风怜我住,无心孤月伴君还”表达了对于友人归山的祝福,虽有孤独之感,却也有清风明月的陪伴,象征着一种自然的宁静与和谐。“三茅若问今消息”为整首诗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表达了诗人对自由自在生活的追求。
整首诗意境优美,情感真挚,展现了宋代文人对友谊的珍视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令人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剩借红尘一日闲:仅借用尘世的时间,体现了对时间的珍惜。
- 有劳妙语彻幽关:请求友人用美好的言辞来解开心中的烦闷。
- 岂知隐几如南郭: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南郭子尹作为隐者的象征。
- 也愧移文向北山:感到羞愧将自己的诗文送给远行的友人。
- 有意清风怜我住:希望有清风来怜惜自己。
- 无心孤月伴君还:虽无意,却让孤月陪伴友人归山,象征孤独。
- 三茅若问今消息:假如三茅山的神仙问起自己,表现出一种超脱。
- 为报逍遥天地间:回应自己在天地间的逍遥自在。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隐士生活比作南郭,映射出理想的隐逸状态。
- 拟人:清风与孤月被赋予情感,表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
- 对仗:如“有意清风”与“无心孤月”,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繁杂的思考,展现出一种洒脱与自在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红尘:象征世俗生活的纷扰与烦恼。
- 清风:象征自然的宁静与心灵的慰藉。
- 孤月:象征孤独与友人的陪伴,渗透出淡淡的惆怅。
- 三茅:象征逍遥自在的生活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南郭”象征什么?
- A. 诗人自己
- B. 隐士生活
- C. 世俗生活
- D. 友人
-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清风”是用来__诗人。
-
判断题:诗中流露出对孤独的恐惧。(对/错)
答案:
- B
- 怜惜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早发白帝城》(李白):同样表达了对朋友的送别与对自由的向往。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同样有孤独的情感与对逍遥生活的追求。
诗词对比
- 《送友人》(李白)与《送张达道还山》:两首诗均表现了对友人的送别情感,但李白的诗更显豪放,而赵璩的诗则更为细腻、内敛。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对宋代诗歌的全面收录,包含赵璩的作品。
- 《古诗词鉴赏辞典》:提供古诗词的详细解析与背景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