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松江诗》
时间: 2025-01-11 12:56:24意思解释
过松江诗
作者:顾观 〔元代〕
原文展示:
吴淞三万六千顷,震泽与之俱渺茫。
鸿雁一声天接水,蒹葭八月露为霜。
秋风漫引渔人笛,落日偏惊贾客航。
三十年前此来往,尘缨犹未濯沧浪。
白话文翻译:
吴淞江水宽广无边,震泽湖面也在远方朦胧。
鸿雁一声鸣叫,天上水面相接;八月的蒹葭,晨露已化作霜。
秋风轻轻吹来,渔人奏起了笛声,落日的余晖让商船惊动。
三十年前我曾来过这里,身上的尘埃仍未洗去那沧浪的水。
注释:
- 吴淞:指吴淞江,位于长江入海口。
- 震泽:古代湖泊名,位于今江苏省。
- 鸿雁:一种鸟,常象征思乡。
- 蒹葭:芦苇,生长在水边。
- 尘缨:尘埃,指世俗的繁杂事务。
- 濯沧浪:洗涤沧海的水,象征清洗心灵或过去的经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顾观,元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主题,表现出浓厚的自然情怀。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诗人游历松江时,描绘了江湖之美和人生的无常,流露出对往昔的怀念与感慨。
诗歌鉴赏:
《过松江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松江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情怀。首联用“吴淞三万六千顷,震泽与之俱渺茫”勾勒出一幅开阔的水面图景,展现了江湖的辽阔与空灵。接着,鸿雁的鸣叫与蒹葭的霜露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秋日的画卷,充满了诗意和淡淡的忧伤。
诗中“秋风漫引渔人笛,落日偏惊贾客航”描绘了秋天的渔家生活和商人的忙碌,秋风与落日的意象交织,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显紧张的氛围。最后一句“三十年前此来往,尘缨犹未濯沧浪”则是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表达了对往昔的怀念与对生活的反思。
整首诗在意境上既有江湖的辽阔,又有个人的情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吴淞三万六千顷”:描绘了广阔的吴淞江,展现其浩瀚的水域。
- “震泽与之俱渺茫”:震泽湖面与吴淞江相连,远远望去模糊不清,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氛围。
- “鸿雁一声天接水”:鸿雁的鸣叫声响起,似乎与天上的水面相连,体现出一种和谐的自然景象。
- “蒹葭八月露为霜”:八月的芦苇因露水而显得如霜,表现了秋天的寒意。
- “秋风漫引渔人笛”:秋风轻拂,渔人悠然自得地吹着笛子,渔舟的生活画面生动呈现。
- “落日偏惊贾客航”:落日的光辉让商船感到惊讶,暗示着生活中的变幻与不可预知。
- “三十年前此来往”:诗人回忆起三十年前的往事,时间的流逝令人感慨。
- “尘缨犹未濯沧浪”:身上的尘埃仍未洗去,象征着对往昔生活的执念与未了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鸿雁一声天接水”隐喻人与自然的关系。
- 对仗:如“秋风漫引渔人笛,落日偏惊贾客航”,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赋予自然界声音和情感,使其更具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抒发了诗人对过往时光的怀念和对生活无常的感慨,体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思考。
意象分析:
- 江水:象征着生命的流动和时间的无尽。
- 鸿雁:思乡情绪的象征,传达了对故乡的牵挂。
- 蒹葭:自然的纯净与生命的脆弱。
- 秋风:象征着变迁与萧瑟的季节,寓意人生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吴淞”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湖泊
- B. 江河
- C. 山脉
-
“鸿雁一声”在诗中主要传达了什么情感?
- A. 高兴
- B. 思乡
- C. 惊讶
-
“三十年前此来往”反映了诗人对什么的感慨?
- A. 生活的变化
- B. 自然的美丽
- C. 渔人的生活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山中杂歌》王维
诗词对比:
- 李白的《静夜思》与顾观的《过松江诗》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前者更为直接,后者则通过自然景色来传达情感,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元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