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游西湖》

时间: 2025-04-27 17:05:09

西湖湖上山如画,二十年前曾客来。

飞絮蒲城归未得,江南老却贺方回。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重游西湖
作者: 刘氏 〔宋代〕
西湖湖上山如画,二十年前曾客来。
飞絮蒲城归未得,江南老却贺方回。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西湖的美丽风景,表达了诗人重游西湖时的感慨。二十年前我曾在这里做客,如今再来,湖上的山依然如画。飘飞的柳絮让我想起了蒲城的归期,但我已在江南老去,朋友贺方却还未归来。

注释:

  • 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以其如画的山水风光而闻名。
  • 山如画:比喻西湖的山水景色如同画卷一般美丽。
  • 二十年前:表明诗人与西湖的渊源,强调时间的流逝。
  • 飞絮:指春天柳树的柳絮,象征着春天的生机与离愁别绪。
  • 蒲城:可能指的是当时的一个地名,具体位置不明,暗示了归家的念头。
  • 江南:指长江以南的地区,以水乡和美丽的自然景观著称。
  • 贺方回:可能是诗人的朋友,象征着与友人之间的情谊与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氏为宋代诗人,擅长写景抒情,作品多以自然景观和个人情感为主题。其诗风清新自然,常常融入生活感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诗人重游西湖之时,背景可能是诗人对往昔岁月的追忆与对朋友的思念。在时间的变迁中,诗人感受到自然的恒久与自己的变化,形成了浓厚的怀旧情绪。

诗歌鉴赏:

这首《重游西湖》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的开头以“西湖湖上山如画”引入,生动描绘了西湖的秀丽景色,立即勾起读者的想象。然后,诗人提到“二十年前曾客来”,不禁让人感受到岁月的流逝和人事的变迁。通过“飞絮蒲城归未得”,诗人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归属感,同时也传达出一种失落和无奈。最后一句“江南老却贺方回”,则显露出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情谊,令整首诗充满了人生的哲学思考。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细腻的情感,构建了一个既美丽又充满哲理的意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西湖湖上山如画:描绘西湖的山水风光,强调其美丽。
  2. 二十年前曾客来:时间的对比,表现出诗人对往昔的怀念。
  3. 飞絮蒲城归未得:借飞絮表达对归乡的渴望,但未能如愿。
  4. 江南老却贺方回:感慨时光流逝,自己已老,朋友却还未归。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西湖的山水比作画,增强了画面的美感。
  • 对仗:整首诗对仗工整,增强了音乐感。
  • 象征:飞絮象征离愁别绪,表现出对故乡的思念。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自然景观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友人的牵挂,传达了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西湖:象征着美丽与宁静的自然。
  • 飞絮:象征着流逝的时光与离别的情感。
  • 江南:代表着诗人心中向往的故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地名“蒲城”可能指的是: A. 一个城市
    B. 一个村庄
    C. 一个朋友的名字
    D. 一个历史事件

  2. 诗人对西湖的感觉是: A. 失望
    B. 满意
    C. 惆怅
    D. 疏远

  3. “飞絮”在诗中象征着: A. 春天的生机
    B. 离别的忧伤
    C. 归乡的希望
    D. 友谊的长久

答案:

  1. A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by 王之涣
  • 《春江花月夜》 by 张若虚

诗词对比:

  •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by 苏轼:同样描绘西湖之美,但更加侧重于情感的抒发与人生哲理。
  • 《西湖杂咏》 by 白居易:以不同的视角展现西湖的四季变化和人情世态。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西湖文化遗产与生态保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