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思归
作者: 冯时行 〔宋代〕
安用区区五斗鸟,
竹篱茅屋唤人归。
闭门高卧不通客,
倚树长吟懒系衣。
秋稻水乾还筑圃,
春蚕桑尽欲鸣机。
山云野树吾家物,
身瘦何妨道自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归乡的思念和对简单生活的向往。诗中提到,五斗鸟(指的是小小的五斗米)并不算什么,竹篱和茅屋却能吸引我回家。闭门高卧,懒得接待客人,倚树吟唱,衣服也不在意是否整齐。秋天的稻田干枯了,我还打算再种些菜;春天的蚕桑已经结束,我也想要开始织布。山上的云和野外的树木正是我家乡的景物,虽然我身体消瘦,却无所谓,心中自会感到富足。
注释:
- 区区:微小、普通的意思。
- 五斗鸟:指米,五斗是古代的一个量词,表示数量少。
- 竹篱茅屋:用竹子和茅草搭建的简陋住所,象征着简单朴素的生活。
- 闭门高卧:关上门在家中休息,表示不愿意接待外客。
- 倚树长吟:在树下吟唱,表现一种闲适的生活态度。
- 秋稻水乾:秋天稻田中的水干涸了,暗示农作物的周期。
- 春蚕桑尽:春天蚕育完毕,意味着生活的一个阶段结束。
- 山云野树吾家物:山中的云、野外的树都是家的景物,表达对家乡的眷恋。
- 身瘦何妨道自肥:虽然身体消瘦,但心灵富足,强调内心的满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冯时行(生卒年不详),宋代诗人,字子贞,号陶庵,生于福建,晚年隐居于乡间,享有较高声誉。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表达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向往。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作者晚年,表达了他对归乡的思念以及对简朴田园生活的向往。可能是在社会动荡或个人境遇不佳的情况下,诗人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安稳。
诗歌鉴赏:
《思归》是冯时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与向往的真实写照。诗的开头以“安用区区五斗鸟”道出对物质的淡泊,表达了诗人对简单生活的追求。诗人宁愿回到乡间的竹篱茅屋,也不愿意沉迷于繁华的世俗生活。闭门高卧,显示了他对喧嚣的厌倦,倚树吟唱则体现了他对艺术与自然的融合。诗中的意象如秋稻、春蚕,无不反映出自然的周期与生命的规律,强调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整首诗透出一种幽静的田园气息,诗人在自然的怀抱中感受到心灵的富足。尽管身形消瘦,但他却无所畏惧,强调了内心的丰盈与富足。这种生活态度在现代社会中尤显珍贵,提醒我们关注生活的本质,珍惜内心的宁静。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安用区区五斗鸟:不需要微薄的物质生活。
- 竹篱茅屋唤人归:竹篱与茅屋的简单生活吸引我回家。
- 闭门高卧不通客:我选择关门休息,不愿意接待客人。
- 倚树长吟懒系衣:在树下吟唱,懒得打理衣物。
- 秋稻水乾还筑圃:秋天稻田干涸,我仍计划种菜。
- 春蚕桑尽欲鸣机:春天蚕育结束,我想要开始织布。
- 山云野树吾家物:山里的云和野外的树都是我的家乡。
- 身瘦何妨道自肥:身体虽瘦,但心灵却富足。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对比、隐喻等修辞手法。比如,物质的贫乏与心灵的富足形成鲜明对比;竹篱茅屋的意象则成为归乡心情的象征。
主题思想: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和对内心富足的追求,强调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竹篱茅屋:象征着简朴与自然。
- 秋稻、春蚕:暗示生命的循环与自然的规律。
- 山云野树:反映出对故乡自然风景的深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对物质生活的态度是? A. 追求奢华
B. 追求简单
C. 无所谓
D. 一心向往 -
“闭门高卧不通客”表达了什么? A. 喜欢热闹
B. 渴望独处
C. 不愿接待朋友
D. 喜欢旅游 -
“身瘦何妨道自肥”想表达什么? A. 物质贫乏
B. 心灵富有
C. 身体健康
D. 生活简单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 王维的《山居秋暘》
诗词对比:冯时行和陶渊明的诗歌都表现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但冯时行更多地强调了内心的富足,而陶渊明则侧重于外在的自然景观。两者在表达方式上都有各自的独特风格,但主题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词典》
- 《陶渊明与田园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