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笋》

时间: 2025-02-04 15:27:08

锦箨初开玉色鲜,烹苞葅脯尽称贤。

绝能加饭非无补,浪说冰脾苦不便。

一日偶无慵下箸,四时都有不论钱。

寒儒气味都休问,准拟凌风作瘦仙。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锦箨初开玉色鲜,
烹苞葅脯尽称贤。
绝能加饭非无补,
浪说冰脾苦不便。
一日偶无慵下箸,
四时都有不论钱。
寒儒气味都休问,
准拟凌风作瘦仙。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春天竹笋刚刚冒出的美好情景,竹笋鲜嫩如玉,经过烹调后,味道鲜美,称得上是美食。虽然有人说竹笋的口感不好,但它却能为米饭增添风味,令人不舍得放弃。诗人偶尔懒得动筷子,但一年四季都有竹笋,不用担心花费。最后,诗人表示不必去追求那些寒儒的气味,自己只想在清风中做一个清瘦的仙人。

注释

  • 锦箨:指嫩竹笋,开时色泽鲜亮如锦。
  • 玉色鲜:形容竹笋的色泽如玉般鲜亮、诱人。
  • 烹苞葅脯:指用竹笋和其他菜肴一起烹煮,味道极佳。
  • 绝能加饭非无补:竹笋虽然不被某些人看好,但确实能增添饭菜的美味。
  • 冰脾:指味道清淡的食物,诗人认为这种食物不合口味。
  • 寒儒:指冷淡或清淡的口味,通常与寒冷的气候相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冯时行(生卒年不详),字延之,号少游,宋代诗人,曾任职官员。其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日常生活。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宋代,竹笋是当时春季常见的美食,诗人通过对竹笋的描写,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食的欣赏。

诗歌鉴赏

冯时行的《食笋》以竹笋为题材,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气息和竹笋的美味。首联“锦箨初开玉色鲜”用生动的形象将竹笋的美丽展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一种新鲜感。随后,诗人通过“烹苞葅脯尽称贤”,表达了竹笋在烹饪中的独特地位。接着,诗人用“绝能加饭非无补”反驳了对竹笋的偏见,强调其为饭菜增添风味的重要性。

在描写竹笋的同时,诗人也流露出对生活的态度。他表示即便偶尔懒得用餐,但竹笋一年四季常见,随时都可以享用,体现了对简单生活的热爱。最后两句则透露出诗人追求清淡、超脱的生活理想,期待在自然中找到一份宁静与自在。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鲜明,情感真挚,表现了诗人对春天、对竹笋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锦箨初开玉色鲜:竹笋刚冒出,色泽如玉般鲜亮,描绘出春天的生机。
  2. 烹苞葅脯尽称贤:竹笋烹调后与其他美食相得益彰,称得上是美味。
  3. 绝能加饭非无补:尽管有人批评竹笋,但它能增添饭的美味,值得珍惜。
  4. 浪说冰脾苦不便:指责那些不懂竹笋美味的人,认为他们的口味太单调。
  5. 一日偶无慵下箸:偶尔懒得吃饭,但竹笋始终在,随时可以享用。
  6. 四时都有不论钱:竹笋四季都有,无需担忧价钱,强调其普遍性。
  7. 寒儒气味都休问:不再拘泥于那些清淡乏味的菜肴,想要追求更好的生活。
  8. 准拟凌风作瘦仙:期待在自然中清风中自在而行,追求一种超脱的生活。

修辞手法:该诗使用了比喻(“锦箨”、“玉色”),通过生动的形象增强了诗的表现力;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对竹笋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美味的赞美和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竹笋:象征春天的生机与美味,代表自然的馈赠。
  • 清风:象征自由与超脱,表达诗人向往的生活态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食笋》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冯时行
    • C. 杜甫
    •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竹笋的颜色是?

    • A. 红色
    • B. 绿色
    • C. 玉色
    • D. 黄色
  3. 诗人对竹笋的态度是?

    • A. 不喜欢
    • B. 中立
    • C. 热爱
    • D. 忽视

答案

  1. B
  2. C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冯时行的《食笋》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都有对自然的描写,前者侧重于对日常美食的赞美,而后者则强调对自然景物的感怀。两者都通过自然景物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但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鉴赏辞典》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选》

通过以上的分析与解读,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冯时行的《食笋》,并感受其中蕴含的自然美与生活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