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书事》
时间: 2025-01-27 07:01:0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夜书事
冯时行 〔宋代〕
灯暗文书隔縠罗,
寒欹竹枕倦吟哦。
本来无事消魂得,
作意撩人奈雨何。
二十五声秋点冷,
百千万绪客愁多。
海山寂宽应如此,
琴自无弦一放歌。
白话文翻译
在昏暗的灯光下,文书和轻纱相隔,
我倚着竹枕,感到疲倦,不由自主地吟唱。
本来没有什么事,心情却如此消沉,
故意想要调动情绪,却不知该如何面对这场雨。
二十五声秋虫叫得凉意袭人,
千头万绪的愁绪涌上心头。
海天辽阔,似乎总是如此,
琴虽无弦,却依然可以随意放声唱歌。
注释
字词注释
- 文书:书信、文稿;
- 縠罗:轻薄的丝织品;
- 倚:靠;
- 吟哦:吟唱;
- 消魂得:心情沉重、忧郁;
- 作意:故意;
- 撩人:挑动人的情绪;
- 奈:如何;
- 秋点冷:秋虫的叫声,带来凉意;
- 百千万绪:千头万绪,形容非常复杂的情绪;
- 海山寂宽:海天辽阔,形容环境的开阔;
- 琴自无弦:琴没有弦,暗示无法发出音响。
典故解析
- 二十五声:这是一个具体的数字,可能与古代某种节气或习俗有关,象征着秋天的气息。
- 琴自无弦:可以理解为即使没有乐器的伴奏,仍然可以表达心中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冯时行,宋代词人,生平事迹较少,但其诗词以清新隽永、情感细腻著称,擅长表现个人情感及自然景象。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秋夜,正值作者身处孤寂环境中,外有秋雨,内有愁绪,表现了个人情感的复杂与无奈。
诗歌鉴赏
《秋夜书事》是一首表达孤独与忧愁的诗,诗人在秋夜的昏暗中,面对着文书与轻纱,感受到了一种深深的孤独与无奈。灯光的暗淡和轻纱的隔离,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以及心灵的孤寂。诗人倚着竹枕,尽管疲倦,但情感却如潮水般涌来,难以自已。
本诗通过二十五声秋虫的叫声,传达出秋天的清冷与生机的消逝,进一步加深了愁绪的氛围。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反思自身的情感,虽然外界的环境是寂静辽阔的,但内心的愁苦却是深重的。
结尾一句“琴自无弦一放歌”,将诗的情感推向高潮,暗示即使在孤独与无奈中,诗人依然希望通过艺术来抒发内心的情感,展现出一种无论如何要表达自我的坚定意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联描绘了昏暗的环境与孤独的心情,灯光暗淡,文书隔着轻纱,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 第二联表现了诗人的倦意与吟唱,虽然疲倦,但心中依然有情感的流淌。
- 第三联的“本来无事”显示出一种无奈,似乎是在自我安慰,但内心的消魂却难以逃避。
- 第四联提出了“奈雨何”,表现出对自然环境的无力感。
- 第五联通过“二十五声”引入秋的意象,强调了季节的变换对情绪的影响。
- 第六联揭示了复杂的情绪,愁绪如同千丝万缕,让人难以理清。
- 第七联进一步描绘了辽阔的自然,似乎在与诗人的内心形成鲜明对比。
- 第八联以“琴自无弦”作结,强调即使在寂静中,依然可以找到表达的方式。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文书与轻纱比作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 拟人:秋虫的叫声赋予了情感,表现了秋天的生气与凉意;
- 对仗:全诗用词工整,增加了音乐感。
主题思想
全诗围绕孤独、愁苦与艺术表达的主题,表现出即使在困境与孤独中,人依然可以通过艺术找到自我表达的方式,展现出一种坚韧的精神。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灯暗:象征孤寂与心情的昏暗;
- 文书:代表思绪与情感的寄托;
- 秋:象征着衰败与寒冷,暗示生命的无常;
- 海山:象征辽阔的自然与内心的孤独对比;
- 琴:代表艺术与情感的表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灯暗文书隔縠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热闹
B. 孤独
C. 开心 -
“二十五声秋点冷”中的“秋”象征着什么?
A. 春天的生机
B. 夏天的热烈
C. 冬天的寒冷 -
“琴自无弦一放歌”强调了什么?
A. 生活的无奈
B. 艺术的力量
C. 友情的珍贵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同样描绘了孤独的情感。
- 《月夜忆舍弟》 杜甫:反映出对亲人的思念与孤独。
诗词对比
- 冯时行的《秋夜书事》与李白的《静夜思》都表现了孤独与思念,但李白更侧重于对故乡的思念,而冯时行则更突出内心的忧愁与无奈。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鉴赏辞典》
- 《唐宋诗词选》
通过以上分析与解读,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秋夜书事》这首诗的情感与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