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即事》

时间: 2025-01-27 07:15:20

人情节物自相关,强不悲秋亦恐艰。

渐老身危生理索,凭高眼远暮天寒。

树能长啸风前听,山亦多愁雨裹看。

陶写无他仗诗句,雁声砧杵倚栏干。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冯时行的《秋日即事》原文如下: 人情节物自相关,强不悲秋亦恐艰。 渐老身危生理索,凭高眼远暮天寒。 树能长啸风前听,山亦多愁雨裹看。 陶写无他仗诗句,雁声砧杵倚栏干。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人对自然的感触与自身的感慨。人情与自然事物总是相互联系,尽管强装不去悲伤秋天的萧瑟,却仍然心中充满了艰难的忧虑。随着年岁的增长,身体的虚弱与生活的艰辛袭来,我站在高处,远望着寒冷的傍晚天空。树木也能在风中长啸,山峦在雨中显得愁苦。我陶渊明的写作没有别的依托,唯有诗句相伴,耳边传来的雁声和砧杵声伴随我倚靠在栏杆之上。

注释:

字词注释

  • 人情:人类的情感。
  • 节物:指自然界的变化,特别是季节的更迭。
  • 渐老:逐渐年老。
  • 生理索:生活与生存的艰难。
  • 凭高:站在高处。
  • 长啸:长声呼啸,形容树木在风中的声音。
  • 陶写:指陶渊明的写作风格。
  • 雁声砧杵:雁叫声和砧杵声,形成一种乡村的氛围。

典故解析

  • 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以归隐田园、赞美自然著称,诗歌常表达隐逸生活的乐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冯时行(生卒年不详),字子华,号石庵,宋代诗人,擅长山水田园诗,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情,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秋日即事》创作于秋天,诗人通过描绘秋日景象,反映内心的情感与生活的感慨,体现出对自然的深刻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秋日即事》集中表现了秋天的萧瑟与人对生命的沉思。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反映出作者内心的孤独与忧伤。开头两句以人情与自然相互关联的方式,表达了对秋天的无奈和内心的挣扎。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虚弱和生活的压力逐渐显现,诗人站在高处,目光投向远方的凉意,感受到秋天的寒冷。

接下来的描写中,树木在风前的啸鸣与山峦在雨中的愁苦,生动地体现了自然界与人类情感的共鸣。这样的意象使人感受到一种自然之美与人生苦短的对比,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最后几句提到陶渊明,借用这位隐士的诗句,表达了诗人对诗歌的依赖与寄托。雁声和砧杵声的描绘更是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显忧伤的乡村氛围,令人不禁沉思人生的意义。整首诗在清新自然的意象中,流露出对生命的深刻反思,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哲理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人情节物自相关:人类的情感与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2. 强不悲秋亦恐艰:即使强装不去悲伤秋天的萧瑟,内心依然充满了对生活艰难的恐惧。
  3. 渐老身危生理索:随着年岁的增长,身体虚弱,生活的压力愈加明显。
  4. 凭高眼远暮天寒:站在高处,眺望远方,看到寒冷的傍晚天空。
  5. 树能长啸风前听:树木在风中发出长长的啸声。
  6. 山亦多愁雨裹看:山在雨中显得愁苦。
  7. 陶写无他仗诗句:陶渊明的写作没有别的依托,只有诗句相伴。
  8. 雁声砧杵倚栏干:耳边传来的雁声和砧杵声,伴随我倚靠在栏杆上。

修辞手法

  • 拟人:树能长啸,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
  • 对仗:如“树能长啸风前听,山亦多愁雨裹看”,对比自然界的不同表现。
  • 比喻:将秋天的情感与人生的境遇相联系,寓意深刻。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秋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与思考,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以及对生命短暂、岁月流逝的深刻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萧瑟与凋零,代表人生的无常。
  • :象征生命的坚韧与孤独。
  • :代表着沉稳与忧愁,体现自然的情感。
  • 雁声:象征着归属与思乡之情。
  • 砧杵:代表日常生活的劳动,隐喻生活的艰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通过什么方式表达对秋天的感受? A. 描绘自然景象
    B. 叙述个人经历
    C. 写信给朋友

  2. 诗中提到的“陶写”指的是? A. 陶渊明的诗句
    B. 陶器的制作
    C. 陶土的性质

  3. 诗中“树能长啸”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排比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静夜思》

诗词对比

  • 冯时行的《秋日即事》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都表达了对生活的深刻反思。冯时行侧重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的结合,而杜甫则更加突出对家庭的思念与人生的困境。两首诗在情感上虽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和对自然的深刻体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陶渊明诗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