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答胡处士》
作者:皎然 〔唐代〕
西山禅隐比来闻,
长道唯应我与君。
书上无名心忘却,
人间聚散似浮云。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与思考。西山的禅宗修行最近传来消息,似乎只有我与您能对此有深刻的感悟。书本上的无名之心早已抛却,世间的聚散就像浮云一样,飘忽不定。
注释
字词注释
- 西山:指西山地区,常与禅宗联系在一起,是隐士修行的场所。
- 禅隐:隐士修行,指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
- 长道:长久的道理,或指深刻的见解。
- 书上无名心:书本上没有名字的内心,指的是那种超脱物外的心境。
- 聚散:聚集与散去,形容人际关系的无常。
- 浮云:象征事物的虚幻与短暂。
典故解析
- 西山禅隐:西山是唐代著名的禅宗胜地,许多高僧隐居于此,代表了一种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
- 人间聚散似浮云:此句借浮云比喻人事的无常,出自古代哲学思想,强调生命的短暂与变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皎然(约730年-约799年),字子长,号皎然,唐代诗人,擅长五言诗和绝句,作品受王维影响,风格清新自然,常表现出对山水自然的热爱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皎然与胡处士的交往中,诗人借此表达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同时反映了他对世俗关系的淡泊心态。在唐代,隐士文化盛行,许多文人选择隐居,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智慧。
诗歌鉴赏
《答胡处士》是一首抒发隐逸情怀的诗作,诗中通过对西山禅隐的提及,展示了作者对于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宁静的理想。在第一句中,“西山禅隐比来闻”引入了西山的禅宗文化,显示出作者对这片土地的向往与敬仰。接着“长道唯应我与君”则表达了诗人与胡处士之间的共鸣,似乎只有他们能够真正理解这种心境。
在后两句中,诗人进一步深入内心,提到“书上无名心忘却”,既是对物质世界的放下,也是对自我心灵的觉悟。在面对人间的聚散时,诗人将其比作浮云,形象而生动,突显了人生的无常与无奈。这种超然的态度不仅反映了作者对人际关系的看法,也表达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言简意赅,意境深远,既有对隐士生活的描摹,也充满了对人生哲理的探讨,展现了唐代文人对自然与内心的追求,为读者提供了深刻的思考空间。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西山禅隐比来闻:提到西山的禅宗隐士,表明诗人对这一文化的关注与向往。
- 长道唯应我与君:表达了与胡处士之间的深厚感情,只有他们能够理解这种超脱的道理。
- 书上无名心忘却:暗示诗人已超越书本的知识,追求更深层次的内心宁静。
- 人间聚散似浮云:用浮云比喻世事无常,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变幻的哲学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世的聚散比作浮云,形象地表现了人际关系的无常。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对称,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象征:西山、浮云等意象象征着超然物外的心态与人生的短暂。
主题思想
本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人世无常的哲学思考,展现了作者对内心宁静的追求与智慧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西山:象征着宁静、自然的修行地,代表着追求内心的理想场所。
- 浮云:象征着人生的短暂与无常,表达对人生聚散的淡然态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西山禅隐”指的是什么?
- A. 西山的自然风光
- B. 隐士的修行地
- C. 一种书籍
- D. 一种生活方式
-
诗中提到的“聚散似浮云”说明了什么?
- A. 人生的持久
- B. 人际关系的无常
- C. 生活的繁忙
- D. 大自然的变化
答案
- B. 隐士的修行地
- B. 人际关系的无常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问答》:王维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山中问答》与《答胡处士》均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王维的作品更加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而皎然则更侧重于内心的宁静与哲理的探讨。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诗经与唐诗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