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李侍御问》
时间: 2025-01-26 00:34:0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入道曾经离乱前,长干古寺住多年。
爱贫唯制莲花足,取性闲书树叶篇。
自笑不归看石榜,谁高无事弄苔泉。
身外空名何足问,吾心已出第三禅。
白话文翻译:
我在道理上早已超越那些动乱之前的时代,曾在长干古寺中住了多年。
我喜爱清贫,只需要一朵莲花就足够了,性情悠闲,常常在树下阅读书卷。
我自嘲不回去看那石碑,谁又在意那些无事的人在苔藓泉边玩耍。
身外的名利对我而言毫无意义,我的心已超越了第三禅的境界。
注释:
- 入道:指进入道教或佛教修行,追求精神境界。
- 长干古寺:长干指的是长干乡,古寺则是指古老的寺庙。
- 莲花足:比喻简朴的生活,莲花生于污泥而不染。
- 树叶篇:意指随意翻阅书籍,或是指在自然中读书。
- 石榜:古代的碑刻,通常用来记载功名。
- 苔泉:苔藓生长在泉水旁,表示一种闲适的状态。
- 第三禅:佛教中指的是一种较高的禅定境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皎然,字景明,唐代诗人,擅长山水诗与闲适诗,作品多描绘隐居生活与自然景色。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皎然隐居于长干古寺时期,正值社会动乱与个人内心追求的交织,表达了诗人对名利的淡漠与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诗歌鉴赏:
《答李侍御问》整首诗呈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心态,诗人皎然通过对自身修道经历的回顾,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超脱与对清贫生活的喜爱。诗中开头提到“入道曾经离乱前”,这是对历史动荡的反思,暗示着诗人在动乱中寻求内心的平静。接着对长干古寺的描绘,展现出一个清静的栖息之地,正是他灵魂的归宿。
“爱贫唯制莲花足”,这句极具哲理,表达了他对物质生活的淡泊,莲花的意象富有佛教色彩,象征着在污浊中保持纯洁的心灵。诗人随意地在树下阅读,表现出一种悠闲自在、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
“自笑不归看石榜”,这里透露出诗人对外界名利的无所谓,石榜象征着世俗的荣华,然而对于他来说,这些名利毫无吸引力。“身外空名何足问”,进一步强调了他对名利的漠视,真正的追求在于内心的宁静与修行的境界。
整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传达出诗人对心灵自由和生活态度的深刻思考,体现了唐代诗人追求精神世界的普遍趋势。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入道曾经离乱前:我在修行的道路上,早在动乱之前就已开始。
- 长干古寺住多年:我在长干的古寺中生活了很多年。
- 爱贫唯制莲花足:我喜爱贫穷,只要一朵莲花就满足。
- 取性闲书树叶篇:我性情闲适,常常在树下阅读。
- 自笑不归看石榜:我自嘲不再回去看那些名声的记录。
- 谁高无事弄苔泉:谁在意那些无所事事的人在苔泉边玩耍。
- 身外空名何足问:身外的名声对我而言毫无意义。
- 吾心已出第三禅:我的心灵已超越了第三禅的境界。
-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对比、象征等手法,通过“莲花”象征清贫与高洁,突出诗人对内心世界的追求。
-
主题思想: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追求内心的宁静与精神的超脱,反映出一种对世俗名利的淡漠。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莲花:象征清洁与高尚,代表诗人对物质的淡泊。
- 古寺:象征安静、避世的环境,体现隐居生活的理想。
- 石榜:象征世俗名利与功名,反映出诗人对此的无所谓。
- 苔泉:象征闲适与自然,表现诗人对自然生活的喜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爱贫唯制莲花足”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态度?
- A. 对财富的渴望
- B. 对清贫的喜爱
- C. 对名声的追求
- D. 对世俗生活的依赖
-
诗人提到的“第三禅”是指什么?
- A. 一种物质生活
- B. 一种内心的宁静
- C. 一种社会地位
- D. 一种艺术风格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诗词对比:
- 比较皎然与王维的作品,二者都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清静生活的向往,但王维的作品更注重山水意境的描绘,而皎然则更侧重内心修行的感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