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郑孝廉淮西觐省
离袂翠华满,晨羞欲早行。
春风生楚树,晓角发隋城。
野霭湿衣彩,江鸿增客情。
征途不用戒,坐见白波清。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郑孝廉即将赴淮西觐省的送别之情。离别时,满身的翠色华服,早晨的羞涩似乎让人难以启程。春风轻拂,唤醒了楚地的树木,清晨的角声从隋朝的城池传来。野外的雾气打湿了衣衫,江边的鸿雁让旅人的思乡情愈加浓厚。征途上无需担心,坐在船上便可看到清澈的白波。
注释:
- 离袂:指离别时的衣袖,代表离别的情绪。
- 翠华:指华丽的服饰,通常是青色或绿色,象征高贵。
- 晨羞:形容早晨的羞涩,表现出启程的迟疑。
- 楚树:楚地的树木,指代春天的生机。
- 晓角:清晨的号角声,象征新的开始。
- 隋城:指的是隋朝的城池,代表历史的悠久。
- 野霭:指野外的雾气,给环境增添神秘感。
- 江鸿:指江边的鸿雁,象征着旅人的情感与思绪。
- 征途:旅途,出行的路程。
- 白波:清澈的水波,象征着宁静和美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皎然,唐代诗人,字子华,号皎然,晚唐人,擅长诗歌,尤其以五言绝句著称。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常常描绘人事与自然的和谐美。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唐代,郑孝廉即将前往淮西觐省,恰逢春光明媚之际,诗人以送别之情为主线,展现了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和对离别的依依不舍。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形式上采用了五言绝句,结构紧凑,语言简练。它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诗的开头“离袂翠华满”便将离别的情境直接呈现,翠华的华丽与离袂的悲伤形成鲜明对比,情感立刻被引入。接下来的“晨羞欲早行”则表现出一种不舍与迟疑,让人感受到即将离别的复杂心情。
“春风生楚树”一句,描绘了春天的生机,象征着新的开始与希望,同时也让人联想到即将踏上的旅途。而“晓角发隋城”则将场景拓展至历史,给人一种时空交错的感觉,仿佛历史与现实在此交融。接下来的“野霭湿衣彩,江鸿增客情”更是将诗人的思乡情绪推向高潮,湿衣与鸿雁的意象交织,表现出对故乡的深切怀念。
最后两句“征途不用戒,坐见白波清”则是对未来旅途的积极展望,表达了对郑孝廉的美好祝愿,寓意着旅途的顺利与心灵的宁静。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显示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与对未来旅途的美好祝愿。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离袂翠华满:离别的情景中,华丽的服饰显得格外引人注目,暗示着郑孝廉的身份与地位。
- 晨羞欲早行:清晨的羞涩表明了诗人对离别的不舍与犹豫。
- 春风生楚树:春风的轻拂使楚地的树木焕发生机,象征着希望与新生。
- 晓角发隋城:清晨的号角声从古老的隋城传来,形成历史的回响。
- 野霭湿衣彩:野外的雾气打湿了衣裳,表达出一种湿润的情感与思绪。
- 江鸿增客情:江边的鸿雁飞过,增添了游子的思乡情怀。
- 征途不用戒:旅途是自在的,不需要过多的担忧与戒备。
- 坐见白波清:坐在船上,看到清澈的水波,象征着心灵的宁静与旅途的顺畅。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翠华”比喻华美的装束,象征身份与气派。
- 拟人:将春风和晓角拟人化,赋予它们情感,增强诗的生动性。
- 对仗:如“晨羞”与“晓角”,形成和谐的音韵美。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离别、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友人的美好祝愿与不舍之情,同时寄托了对未来旅途的期待,展现了诗人心中的温情与理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翠华:华丽的装束,象征高贵与身份。
- 春风:生命的象征,代表希望与新生。
- 晓角:清晨的号角声,象征新的开始。
- 江鸿:鸿雁,象征思乡与游子心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晨羞”指什么?
- A. 早晨的羞涩
- B. 早晨的美丽
- C. 早晨的寒冷
- D. 早晨的清新
-
“青鸿增客情”中“鸿”指的是什么?
- A. 鱼
- B. 鸟
- C. 虫
- D. 树
答案: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李白《送友人》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送友人》(李白):同样表达了送别之情,但更侧重于对友人的祝愿与离别的豪情,意象更加奔放与豪放。
- 《登鹳雀楼》(王之涣):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渗透出一种壮阔的情感,与皎然的细腻情感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唐代诗歌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