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山顽石偈》
时间: 2025-01-11 06:16:36意思解释
焦山顽石偈
原文展示
丹石无光古刹存,
芦沙渔鼓朝昏。
江淮门户天分合,
日月轩窗海吐吞。
山足半沉曾瘗鹤,
云腰中断可呼猿。
丁宁为我留佳处,
茅屋三间护竹根。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焦山的景色:古老的寺庙在无光的丹石中依然屹立,渔鼓声伴随着晨昏的芦苇荡。江淮的交汇处如同天上星辰的分合,日月之间的窗户也在海潮中吞吐。山的底部曾埋过仙鹤,而云的腰部则可以传来猿猴的呼喊。作者恳请留给我一处好地方,三间茅屋保护着竹子的根系。
注释
- 丹石:指一种颜色鲜红的石头。
- 古刹:古老的寺庙。
- 芦沙:芦苇丛生的沙地。
- 渔鼓:渔民用的打鼓声,常伴随捕鱼活动。
- 江淮门户:指长江与淮河交汇的地方,是重要的水路交通要道。
- 日月轩窗:指窗户,让日月的光辉透入。
- 瘗鹤:埋葬仙鹤的意思,象征着孤独或高洁。
- 丁宁:恳求、恳切的意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溍,字子坚,号惭愧,南宋时期的诗人,以其诗歌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赵溍的诗歌多描绘自然景观,表达内心情感,常以山水为背景,反映出他对生活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焦山顽石偈》是在赵溍游历焦山时所作,焦山以其秀美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而闻名。诗人在游览过程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以及古刹的宁静,因而产生了创作的灵感。
诗歌鉴赏
《焦山顽石偈》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和哲思的诗作,展现了诗人对焦山的热爱与赞美。诗的开篇以“丹石无光古刹存”引入,描绘出古老寺庙的神秘与宁静,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厚重。接着,诗人通过“芦沙渔鼓朝昏”描绘了自然界的声音与生活的气息,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江淮门户天分合,日月轩窗海吐吞”中的江淮交汇,寓意着天地之间的关系,象征着自然的伟大和人类的渺小。通过“日月轩窗”,诗人进一步引发对时间与空间的思考。
接下来的“山足半沉曾瘗鹤,云腰中断可呼猿”则展现了山的高远与深邃,给人一种飘渺的感觉,同时也暗示了人与自然的隔阂与向往。
最后两句“丁宁为我留佳处,茅屋三间护竹根”,表达了诗人对居所的渴望,希望能有一处安静舒适的地方,与自然融为一体,体现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眷恋。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丹石无光古刹存:古老的寺庙在没有光泽的红石中依然屹立,暗示着古老文化的持久。
-
芦沙渔鼓朝昏:描写了晨昏时分,芦苇荡中渔民打鼓的情景,生动而富有生活气息。
-
江淮门户天分合:江淮交汇处,象征着自然与人文的交融,天分合的意象增添了空间感。
-
日月轩窗海吐吞:窗外的日月流转,仿佛在吞吐着海的潮汐,体现了自然的无穷变化。
-
山足半沉曾瘗鹤:山的底部埋藏着仙鹤,象征着高洁与孤独。
-
云腰中断可呼猿:云雾缭绕的山腰处传来猿声,给人一种超脱的感觉。
-
丁宁为我留佳处:恳请留给我一处美好的栖息地,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渴望。
-
茅屋三间护竹根:三间茅屋,保护着竹子的根,象征着质朴的生活和自然的和谐。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日月轩窗”比喻自然的变化与人类的生活。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音乐性。
- 意象:如“丹石”、“古刹”、“云腰”等,构建了丰富的自然意象。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古文化的崇敬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丹石:象征着坚韧与永恒。
- 古刹:代表历史与文化的积淀。
- 芦沙:寓意着生机与自然的气息。
- 猿:象征自然的灵动与自由。
- 竹根:暗示着扎根于自然的生活态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本诗的作者是: A. 李白
B. 赵溍
C. 白居易
D. 杜甫 -
“江淮门户”指的是: A. 长江与淮河交汇
B. 黄河与长江交汇
C. 大海与陆地的交界
D. 山与水的结合 -
诗中提到的“丁宁”是什么意思? A. 感叹
B. 恳求
C. 赞美
D. 祝福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 杜甫
- 《江雪》 - 柳宗元
诗词对比
对比《焦山顽石偈》和杜甫的《登高》,两者都通过自然景色展现出诗人内心的情感,但《焦山顽石偈》更侧重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而《登高》则体现了对时局的感慨与个人命运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赵溍《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