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陵王》
时间: 2025-01-11 21:46:08意思解释
兰陵王
作者: 吴藻 〔清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绣窗闭。窗外红帘垂地。黄昏后,一点灯疏,曲几深屏不曾倚。添衣唤侍婢。半臂绵温香腻。淡妆就,月转花阴,炙罢银簧试双髻。幽意。碎难理。渐翠袖慵抬,铅泪如洗。断肠诗草阑珊味。早猛上心头,又来眉际。檀痕暗掐玉纤记。谱入凤笙细。阶砌。乱蛩起。正如慕似泣,欲断还继。秋宵漫把闲愁比。怅寒蝉瘦尽,霜雁回未。芙蓉零落,吊艳影,岁暮矣。
白话文翻译:
窗子紧闭,窗外红色帘子垂到地上。黄昏时分,只有一盏稀疏的灯光,曲几深屏从未依靠。叫侍婢添衣,半臂绵软温暖且散发香气。淡妆打扮后,月光透过花影,烤完的银簧试着梳理双髻。那幽幽的情意,难以理清。渐渐地,翠袖懒抬,眼泪如同洗净一般。断肠的诗句在草间阑珊之处。心头早已泛起波澜,又在眉际浮现。檀香的痕迹暗暗掐着玉纤的记忆,谱写进凤笙的细腻之中。阶梯上,乱虫鸣起。就如同慕恋似哭泣,欲断又继续。秋夜漫漫,将闲愁与之对比。怅然寒蝉已瘦尽,霜雁尚未归来。芙蓉零落,吊唁那美丽的身影,岁月已近暮年。
注释:
- 绣窗: 精美的窗户,通常用于形容富贵人家的居室。
- 红帘垂地: 红色的帘子垂到地面,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
- 添衣唤侍婢: 叫侍女来为自己添衣,以抵御寒冷。
- 铅泪如洗: 形容眼泪清晰如同洗过一样,反映出内心的悲伤。
- 凤笙: 一种古代乐器,用于表达情感。
- 乱蛩起: 意指秋夜虫鸣,增添了凄凉的气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藻,清代诗人,擅长词曲,尤其在情感细腻的描写上有独特的风格。他的作品多描写内心的情感波动。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代,反映了诗人对女性情感与秋天孤寂的感受,表现出对美好过往的追忆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兰陵王》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女子在黄昏时分的孤独与思念。绣窗和红帘的意象营造出一种幽静而优雅的环境,而黄昏的灯光又象征着暮色降临,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内心的孤寂。诗中“添衣唤侍婢”一语,展现出女子的柔弱与对温暖的渴望,反映出她在内心深处的孤独感。
“铅泪如洗”则极具表现力,恰如其分地描绘了她的悲伤与忧愁。整首诗通过对细节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感受到那种“欲断还续”的复杂情感。尤其在“怅寒蝉瘦尽,霜雁回未”一句中,诗人将季节的变化与内心的情感紧密结合,传达出一种无奈的孤独感。
诗末的“岁暮矣”更是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岁月流逝,往昔的美好已然不再,留下的只是对过去的怀念与无尽的感伤。吴藻通过《兰陵王》传达了对女性内心情感的深刻理解,展现了他作为诗人的敏感与细腻。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诗开头的“绣窗闭”,暗示了内心的封闭与孤独,接着描绘窗外的景象,形成强烈的对比。
- “添衣唤侍婢”体现出主人公的脆弱与依赖。
- “淡妆就,月转花阴”,展现了她在夜色中优雅的样子,却也隐含了对过往的怀念。
- “铅泪如洗”则是直接的情感宣泄,表现了她的悲伤。
- 最后的“岁暮矣”总结了整首诗的情感,令人感到无比的惆怅。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铅泪如洗”,用铅形容眼泪的沉重。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多有工整的对仗,增强了韵律感。
- 拟人:虫鸣的描写仿佛在诉说内心的情感。
-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美好往昔的怀念,展现了一种深沉的孤独感。
意象分析:
- 绣窗: 象征着内心的封闭与对外界的隔绝。
- 红帘: 代表着温暖与美好,但又有一种压抑感。
- 铅泪: 直接反映了悲伤的情绪。
- 寒蝉与霜雁: 象征着秋天的凋零与失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添衣唤侍婢”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温暖和依赖
- B. 冷漠和孤独
- C. 喜悦和希望
-
“铅泪如洗”中的“铅”用来比喻什么?
- A. 眼泪的沉重
- B. 眼泪的清澈
- C. 眼泪的颜色
-
诗的最后一句“岁暮矣”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 A. 希望
- B. 惆怅
- C. 快乐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纳兰性德的《木兰花令》
诗词对比:
- 比较吴藻与李清照在情感表达上的异同,吴藻的细腻与李清照的直接形成鲜明对比。两者都在描写孤独与思念,但各有风格,吴藻偏向隐晦细腻,李清照则更为直接。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吴藻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