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梅村祠题壁》

时间: 2025-04-29 04:22:00

寂寞城南土一丘,野梅零落水云愁。

生无木石填沧海,死有祠堂傍弇州。

同谷七歌才愈老,《秣陵》一曲泪俱流。

兴亡忍话前朝事,江总归来已白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吴梅村祠题壁
作者:洪亮吉

寂寞城南土一丘,
野梅零落水云愁。
生无木石填沧海,
死有祠堂傍弇州。
同谷七歌才愈老,
秣陵一曲泪俱流。
兴亡忍话前朝事,
江总归来已白头。

白话文翻译

在寂静的城南,有一小丘,
野梅已经凋零,水中云雾弥漫,令人愁苦。
生时没有木石来填补沧海,
死后却有祠堂依傍弇州。
同谷七歌的才华愈发衰老,
秣陵一曲的泪水也随之流淌。
对于兴亡的往事,我无从忍受地谈论,
江总归来时已是白头苍苍。

注释

  • 寂寞:孤寂,空旷。
  • 土一丘:指城南的一小土丘。
  • 零落:凋落,散落。
  • 水云愁:云雾缭绕,令人感到忧愁。
  • 木石:指代坚固的东西,生时无法填补沧海的空虚。
  • 弇州:指的是弇州(古地名),此处指代祠堂所在的地方。
  • 同谷七歌:指的是古代诗人屈原所作的《离骚》中的“同谷”,这里比喻才华逐渐衰老。
  • 秣陵:古地名,指南京。
  • 白头:比喻年老,时光流逝。

典故解析

  • 江总:指的是江淹,南朝梁人,以诗名世,后期对兴亡感慨,体现了历史的沧桑与个体的无奈。
  • 弇州:古代一个风景名胜地,许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作品,象征着对历史的追忆与反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洪亮吉,清代诗人,擅长于抒情诗和咏史诗,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与历史沧桑,风格细腻而深刻。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清代,作者在游历或怀念故地时,感受到历史的沉重与个人的孤独,借以抒发对过往兴亡的感慨与对人生无常的思索。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城南小丘的孤寂与野梅的凋零,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消逝和历史变迁的深切感悟。开头的“寂寞城南土一丘”便设下了全诗的基调,孤独的土丘与凋零的梅花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脆弱。诗人在“生无木石填沧海”中提到,生前的无奈与无力,无法用物质填补内心的失落,而“死有祠堂傍弇州”则转向对逝去的怀念和对身后事的思考,显示出对历史的敬畏与无奈。

后面的“同谷七歌才愈老,秣陵一曲泪俱流”两句,流露出对才华的无奈与时间的消逝,岁月的流逝使得曾经的辉煌变得苍白无力。而最后两句“兴亡忍话前朝事,江总归来已白头”更是将个人的悲凉与历史的兴亡结合,表明诗人对历史的深刻反思,表现出一种无奈与苍凉感。

整首诗在情感上表现出一种沉重的忧伤,既有对个人生命的感慨,也有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思考,体现了诗人对过往的追忆与对现实的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寂寞城南土一丘:描绘城南孤独的小丘,暗示了诗人的孤独和寂寞。
  • 野梅零落水云愁:野梅的凋落与水中云雾交织,营造出一种忧愁的氛围。
  • 生无木石填沧海:生时无力填补内心的空虚,表达了对生命的无奈。
  • 死有祠堂傍弇州:死后有祠堂依傍,寄托对逝去的怀念。
  • 同谷七歌才愈老:才华逐渐衰老,表达对生命流逝的感慨。
  • 秣陵一曲泪俱流:唱着泪水流淌,情感深沉而真切。
  • 兴亡忍话前朝事:谈论兴亡往事的无奈,显示历史的沉重。
  • 江总归来已白头:江淹已是白发苍苍,反映时间的流逝与个体的无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木石”比作生的支撑,体现了生的无奈。
  • 对仗:如“生无木石”和“死有祠堂”,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野梅、云水、祠堂等意象交织,增强了诗的情感层次。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个人生命的反思与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传达了时间的无情与生命的脆弱,表现出诗人对过去的追忆与对现实的深刻思索。

意象分析

  • 城南小丘:象征孤独与寂寞。
  • 野梅:代表生命的脆弱与美好。
  • 水云:增添了忧愁的氛围。
  • 祠堂:象征对逝去的怀念与历史的敬畏。
  • 白头:象征岁月的流逝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寂寞城南土一丘”中的“寂寞”意思是: A. 热闹
    B. 孤寂
    C. 快乐
    D. 忙碌

  2. 诗中提到的“江总”指的是哪个历史人物? A. 杜甫
    B. 江淹
    C. 李白
    D. 白居易

  3. “生无木石填沧海”的含义是: A. 生前有很多朋友
    B. 生前无法填补内心的空虚
    C. 生前有丰厚的财产
    D. 生前游历四方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杜甫
  • 《春望》:杜甫
  • 《夜泊牛津》:李白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但更多地聚焦于国家的兴亡。
  • 李白的《将进酒》:则强调对生命的狂放与对时间流逝的无畏,风格更为豪放。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历史与诗歌:古诗词中的历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