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过废园有感》
时间: 2025-04-29 04:32:4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重过废园有感
作者:洪亮吉〔清代〕
十二窗棂敞绛纱,关心闲看后时花。
残春寥落成秋梦,晓日荒黄似月华。
忆旧已无机上锦,清游思泛斗间槎。
横塘波影空如昔,噪尽官私两部蛙。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重游废园时的感受。诗人看到十二扇窗棂敞开着,透过绛色纱窗,悠闲地欣赏着后花园的花朵。残余的春天让人感到凄凉,似乎已化作秋天的梦境,清晨的阳光照耀下,荒凉的景色如同月光般黯淡。回忆往昔,已没有那锦绣的景致,清淡的游览思绪在斗间的小舟上漂流。曾经的横塘波影依旧如昔,只是官场的喧闹声把蛙声掩盖得无影无踪。
注释:
- 窗棂:窗户的框架。
- 绛纱:红色的纱帘。
- 关心:放下心事,心情轻松。
- 残春:春天即将结束,留下的景象。
- 秋梦:秋天的梦境,象征失落。
- 晓日:清晨的阳光。
- 荒黄:荒凉的、发黄的景象。
- 机上锦:指过去的美好景象。
- 斗间槎:斗间的小船,象征悠闲的游览。
- 横塘:指横塘的水面,象征往昔的风景。
- 噪尽官私:官场与私事的喧嚣声消失殆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洪亮吉,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常常体现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及对人生的感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个人情感的低谷之时,重游废园触动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诗中流露出对春天的惋惜与对逝去时光的感慨。
诗歌鉴赏:
《重过废园有感》是一首充满怀旧情绪的作品,诗人通过描绘废园的景象,表达了对逝去岁月的思念。开头两句,诗人通过“十二窗棂敞绛纱”描绘出一幅空旷的画面,窗棂敞开,暗示着对外界的开放与接纳,然而窗外的春花却已残败,说明时间的流逝带走了生机。接下来的“残春寥落成秋梦”,更是将这种伤感推向高潮,暗示着春天的离去与秋天的到来,象征着人生的无常。
诗中“晓日荒黄似月华”,用对比的手法,清晨的阳光本应象征希望,但在这里却显得荒凉,增加了诗的凄凉感。接着,诗人回忆过去的美好,却发现“一切已无机上锦”,对比现实的清淡与过往的繁华,诗人心中自是失落不已。
最后两句“横塘波影空如昔,噪尽官私两部蛙”,通过横塘的波影,表现出一种静谧的怀旧情感,回忆中往昔的景象依然存在,然而官场的喧嚣与生活的纷扰又使这份宁静变得遥不可及。
整首诗通过优美的意象与深刻的情感传达了对过去的追忆与对现状的无奈,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情感与细腻的观察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十二窗棂敞绛纱”:透过窗棂看到的春花,展现出一种宁静的美感。
- “关心闲看后时花”:在此闲适的环境中,诗人放下心事,享受生活。
- “残春寥落成秋梦”:春天的凋零让人感到梦幻般的失落。
- “晓日荒黄似月华”:清晨的阳光带来的却是凄凉的情景。
- “忆旧已无机上锦”:对往日美好的怀念,却发现现实的单调。
- “清游思泛斗间槎”:闲游的思绪在小船上漂流,表现出对生活的无奈。
- “横塘波影空如昔”:尽管景象依旧,但内心的怀念与现实的冲突让人唏嘘。
- “噪尽官私两部蛙”:官场的浮华与私人生活的困扰让人失去宁静。
修辞手法:
- 比喻:“晓日荒黄似月华”,将清晨的阳光与月光相提并论,表现了内心的失落。
- 对仗:“横塘波影空如昔,噪尽官私两部蛙”,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音乐性。
- 拟人:将春天和秋天拟人化,表现出人对时间流逝的感伤。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失落,反映出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诗中的意象与情感紧密结合,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哀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窗棂:象征着内心的开放与对外界的接纳。
- 绛纱:代表着美好而短暂的事物。
- 秋梦: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 横塘波影:代表着怀旧与对往昔的追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残春”象征什么? A. 生机勃勃
B. 暂时的失落
C. 永恒的美好 -
“晓日荒黄似月华”中的“荒黄”指的是什么状态? A. 生机
B. 凋零
C. 繁华 -
诗人在重游废园时的心情是: A. 快乐
B. 怀念与失落
C. 无所谓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同样表达对春天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感慨。
- 《登高》(杜甫):抒发了对时光流逝的感伤。
诗词对比:
- 《重过废园有感》与《春望》的对比:
- 两者都体现出对春天的怀念,但《重过废园有感》更侧重于个人的失落感,而《春望》则反映了国家的动荡与诗人的忧国之情。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诗词大辞典》
- 相关论文与评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