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彭泽王尉廨舍二境·潜玉洞》

时间: 2025-01-23 07:01:51

人道书岩好,谁知石洞奇。

外缯一径尽,中忽万峰欹。

窍石天成屋,泓泉鬼斸池。

弘中远孙子,宴喜又添诗。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人道书岩好,谁知石洞奇。
外缯一径尽,中忽万峰欹。
窍石天成屋,泓泉鬼斸池。
弘中远孙子,宴喜又添诗。

白话文翻译:

人们都说书岩的景色很好,谁能知道这里的石洞更为奇妙呢?
外面的一条小道走到尽头,里面却有万座山峰倾斜而立。
山洞里的石头自然而成了房屋,清澈的泉水仿佛是鬼神雕刻的池塘。
在这广阔的地方,远方的孙子和我一起欢聚,诗兴又添一首。

注释:

字词注释:

  • 书岩:指的是书岩山,著名的风景区。
  • 石洞:指的是洞穴,形容其奇特的景观。
  • 外缯:外面的缆绳,指的是小路或小道。
  • 万峰欹:形容山峰的形态,倾斜而立,如万座山峰。
  • 窍石:洞穴的石头,形容洞内的自然景观。
  • 泓泉:清澈的泉水。
  • 鬼斸池:形容泉池的奇特,仿佛是鬼神所雕刻。

典故解析:

  • 孙子:在这里可能指的是作者的后代,象征家庭的延续和诗词的传承。
  • 宴喜:诗中提到的宴会和欢愉,传达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快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字廷秀,号阮亭,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跟随王安石的变法,主张诗歌与现实生活的结合。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物为题材,表达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作者在彭泽的游览途中,反映了他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表达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诗歌鉴赏:

《寄题彭泽王尉廨舍二境·潜玉洞》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美的独特感受。开篇就以“人道书岩好”引入,展现了大众对自然美的普遍认知,而“谁知石洞奇”则显现出诗人更深入的观察和思考,暗示了在众人眼中未曾发现的美。接下来的“外缯一径尽,中忽万峰欹”则进一步加强了这种对比,描绘出洞内的壮阔与奇特,构建出一种更为神秘的空间感。

诗的后两句则转向个人情感的表达。通过“窍石天成屋,泓泉鬼斸池”的描写,诗人不仅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是把这种美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体现了他内心的宁静与欢愉。在“弘中远孙子,宴喜又添诗”中,诗人以家庭聚会的场景,传达出对亲情的珍视和对生活的热爱,诗歌的情感基调也因此愈加温暖。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的细致描绘与个人情感的交融,展现了宋代文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与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人道书岩好:大众认为书岩的风景非常美丽。
  • 谁知石洞奇:可谁又能知道这石洞的奇妙呢?
  • 外缯一径尽:外面的小路到达尽头。
  • 中忽万峰欹:却在洞里看到万座山峰倾斜而立。
  • 窍石天成屋:洞中的石头自然地形成了屋子。
  • 泓泉鬼斸池:清澈的泉水像是鬼神雕凿的池塘。
  • 弘中远孙子:在这广阔的地方,远方的孙子与我相聚。
  • 宴喜又添诗:大家欢聚一堂,诗兴又增添。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鬼斸池”比喻泉水的清澈与神秘。
  • 对仗:如“外缯一径尽,中忽万峰欹”,形成和谐的音韵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融,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生活乐趣的追求,体现了宋代文人追求精神境界和生活情趣的综合风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书岩:象征着人们对自然景观的向往。
  • 石洞:象征着未知与奇妙的世界。
  • 万峰:象征着巍峨壮丽的自然景观。
  • 泓泉:象征着纯净与生命的源泉。
  • 宴会: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亲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书岩”指的是什么?
    A. 一种植物
    B. 一处风景
    C. 一条河流
    D. 一座山

  2. 诗中“泓泉”形容什么?
    A. 清澈的泉水
    B. 深邃的大海
    C. 繁茂的森林
    D. 巨大的湖泊

  3. 诗中提到的“宴喜”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对食物的赞美
    B. 家庭团聚的快乐
    C. 诗歌创作的灵感
    D. 友谊的珍贵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望岳》
  • 王维《鹿柴》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杜甫《望岳》:同样描绘自然景观,但更注重对人事的思考与感慨。
  • 王维《鹿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情感更为深沉。
  • 李白《庐山谣》:体现了对自然的强烈崇拜,情感更加奔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
  • 《杨万里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