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儋耳东坡故居,尊贤堂太守谭景先所二首》
时间: 2025-01-11 14:01:0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先生初落海南垂,
茅屋三间不到伊。
更有高堂悬画像,
幸无过客首新诗。
古来贤圣皆如此,
身後功名属阿谁。
底事百年谭太守,
却教宾主不同时。
白话文翻译
老师刚刚来到海南,住在三间茅屋里,真是让人难以想象。更有那高堂上挂着他的画像,幸好没有过客为他写下新的诗句。自古以来,贤者和圣人的遭遇大致如此,身后留给谁的功名呢?到底是什么原因让百年后的谭太守,让宾主之间却不能同处一室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海南垂:指作者寄居在海南,"垂"指下降,形容落脚于此地。
- 茅屋:用茅草搭建的房屋,象征简朴。
- 高堂:指高大的厅堂或建筑。
- 画像:画像是对已故名人的描绘,用以纪念。
- 过客:过路人,指无关紧要的访客。
- 贤圣:指贤良和圣明的人,古代的圣人和贤者。
- 功名:指功绩和名声。
- 宾主不同时:宾客和主人无法共同在场,形容一种尴尬或遗憾的情境。
典故解析:
- 贤圣:诗中提到的贤圣,指历史上著名的贤人和圣人,如孔子、孟子等,他们的成就与后世的评价息息相关。
- 谭太守:指的是历史人物谭景先,作为太守在职期间的作为和影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自号诚斋,南宋时期著名诗人、词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写自然景物和民间生活,兼具理趣与情韵。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杨万里居住于海南之时,表达了他对贤者命运的感慨和对历史的思考。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他对谭景先的怀念及对历史人物的反思密切相关。
诗歌鉴赏
杨万里的《寄题儋耳东坡故居,尊贤堂太守谭景先所二首》是一首具有深刻哲理的诗作。通过描绘东坡故居的简朴与高堂悬像的对比,作者揭示了名人后世的孤独感与历史的无情。诗中“茅屋三间”体现了东坡的简朴生活,而“高堂悬画像”则是对其伟大成就的认可,形成鲜明对比。
整首诗蕴含了对历史贤者的反思与对个人名利的质疑。诗人通过“古来贤圣皆如此,身後功名属阿谁”,表达了对历史的无奈与对个人成就的思考。名人虽有伟大的功绩,但最终的荣耀与声名又归于何处?这是一种对时间流逝与历史遗忘的深刻感慨。
最后一联“底事百年谭太守,却教宾主不同时”则展现了诗人对现实的无奈,谭景先虽有作为,但宾主之间却无法共处,反映出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历史的无情。这不仅是对谭景先个人命运的思考,也是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普遍反映。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先生初落海南垂,——描绘老师初到海南,营造出一种初来乍到的氛围。
- 茅屋三间不到伊。——强调居住环境的简朴,展示出东坡的生活状态。
- 更有高堂悬画像,——提到高堂上悬挂的画像,表现对历史的尊重。
- 幸无过客首新诗。——表达一种遗憾,似乎没有人能为其写下新的诗篇。
- 古来贤圣皆如此,——反映历史上许多贤者的遭遇,形成一种普遍的现象。
- 身後功名属阿谁。——质疑功名的归属,暗示历史的无情与遗忘。
- 底事百年谭太守,——提及谭景先,强调时间的流逝。
- 却教宾主不同时。——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历史的无奈。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茅屋”与“高堂”的对比,强调居住环境与名声的反差。
- 隐喻:贤者的遭遇和历史的反思,通过个体命运引发对普遍现象的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探讨了功名与个人命运的关系,表现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与对时间流逝的无奈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茅屋:象征简朴与宁静,代表东坡的坚韧与不拘小节。
- 画像:象征名声与怀念,代表历史对贤者的认可。
- 宾主不同时:象征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引发对人际关系的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茅屋”有何象征意义? A. 奢华生活
B. 简朴生活
C. 乡村田园
D. 城市繁华 -
“身後功名属阿谁”的意思是? A. 功名永存
B. 功名何处归
C. 功名无所谓
D. 功名为我所有 -
诗中“底事百年谭太守”提及了哪位历史人物? A. 苏东坡
B. 谭景先
C. 杨万里
D. 孔子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赤壁赋》
- 杜甫的《登高》
- 陶渊明的《饮酒》
诗词对比:
- 杨万里的这首诗与苏轼的《赤壁赋》均探讨了历史人物的成就与孤独感。苏轼通过对赤壁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而杨万里则通过对东坡故居的描写引发对贤圣命运的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杨万里诗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