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引 红梅》

时间: 2025-01-26 23:52:52

丹换骨,酒凝脂。

向暖南枝似杏枝。

澹丰姿。

不禁寂寞,春意惹红丝。

幽香不减月中韵,清标犹似水边时。

寄相思。

寄相思。

罗浮梦醒,残醉怯腰肢。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梅花引 红梅
作者: 高濂 〔明代〕

丹换骨,酒凝脂。向暖南枝似杏枝。
澹丰姿。不禁寂寞,春意惹红丝。
幽香不减月中韵,清标犹似水边时。
寄相思。寄相思。
罗浮梦醒,残醉怯腰肢。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红梅的美丽与芬芳,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情感与思念。诗中提到,红梅的色彩如同丹红的骨骼,酒液般的脂肪凝聚在一起。南枝在温暖的阳光下,宛如杏花般的娇嫩。虽然梅花的姿态清淡,但在孤寂的环境中,春天的气息似乎引起了她的绯红情思。即使在月下,梅花的幽香依然馥郁,清雅的身姿如同水边的美景。此时,诗人将思念寄托在梅花之上,梦醒时分,醉意未去,感到一丝怯意。

注释

  • 丹换骨:用“丹”形容梅花的色彩,暗示其娇艳如红色的骨。
  • 酒凝脂:比喻梅花的美丽宛如凝结的酒脂,形象生动。
  • 向暖南枝:指向阳光的南方枝头,暗示梅花的生长环境。
  • 澹丰姿:形容梅花的姿态清淡而丰盈。
  • 春意惹红丝:春天的气息引动了梅花的情思,暗指情愫的萌动。
  • 幽香不减:梅花的香气在月光下依然持久。
  • 寄相思:表达了对远方人的思念。
  • 罗浮梦醒:罗浮山是诗人向往之地,梦醒象征现实的清醒。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濂,明代著名诗人,字仲文,号阮亭,生于明万历年间,擅长词曲,作品多表现自然风光与人情世态,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诗人对春天的期盼与对红梅的喜爱之际,正值梅花盛开之时,诗人借梅花寄托情感,表达内心的孤寂与思念。

诗歌鉴赏

《梅花引 红梅》以梅花为主题,表现了诗人对梅花美丽姿态的赞美,以及深藏在心底的情感。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丹换骨”、“酒凝脂”等,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梅花的娇艳。诗人用“向暖南枝似杏枝”来比喻梅花在阳光下的美丽,将梅花与杏花相提并论,突显了梅花的独特气质。

进一步,诗中“幽香不减月中韵”用月光映衬梅花的香气,传达了梅花在孤独夜晚中依然散发出的芬芳,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寂寞与思念。最后一句“罗浮梦醒,残醉怯腰肢”则将情感推向高潮,表现了诗人对梦中情人的思念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表现了自然之美,也反映了人情之感,使读者在欣赏梅花的同时,感受到诗人深沉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丹换骨,酒凝脂:诗人用色彩和酒的质感形容梅花的美丽,构建出一种生动的视觉与触觉的感受。
  • 向暖南枝似杏枝:描绘梅花在阳光下的生长状态,使人联想到春天的温暖。
  • 澹丰姿:虽然梅花的姿态清淡,但却显示出一种不凡的韵味。
  • 不禁寂寞,春意惹红丝:在春天的氛围中,诗人感受到孤独,情愫悄然生起。
  • 幽香不减月中韵:梅花的香气在月光下依然保持着独特的韵味,暗示其持久的魅力。
  • 寄相思。寄相思。:直接表达对远方人的思念,情感真挚。
  • 罗浮梦醒,残醉怯腰肢:梦醒后的现实与醉意交织,反映诗人对美好记忆的留恋。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丹换骨”,将梅花的色彩与骨骼相联,形象生动。
  • 拟人:诗中将梅花赋予情感,使其与诗人的心情产生共鸣。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有对称之美,使语言更具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梅花的美丽与芬芳,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情感的寄托,反映了孤独与思念的复杂情绪。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红梅:象征着美丽与坚韧,代表着诗人内心的情感。
  • 春意:象征着希望与新生,暗示着情感的萌动。
  • 月光:象征着孤独与思念,反映出诗人的内心世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丹换骨”的“丹”指的是哪种颜色?
    A. 红色
    B. 绿色
    C. 蓝色
    D. 黑色

  2. 诗人通过梅花寄托的是哪种情感?
    A. 喜悦
    B. 思念
    C. 愤怒
    D. 疲惫

  3. “罗浮梦醒”中的“罗浮”指的是哪个地方?
    A. 山名
    B. 河流
    C. 城市
    D. 花园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梅花》 by 王安石
  • 《白梅》 by 李清照

诗词对比
高濂的《梅花引 红梅》与王安石的《梅花》均以梅花为题材,但高濂侧重于表现梅花的孤独与思念,而王安石则强调梅花的坚韧与精神。两者在意象与情感表现上各具特色,反映了不同的生活态度与审美情趣。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人选集》
  • 《中国古典诗词解读》
  • 《梅花的文化象征与艺术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