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卧濯足》
时间: 2025-01-26 00:47:3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长安大雪年,束薪抱衾裯。
云安市无井,斗水宽百忧。
今我逃空谷,孤城啸鸺鹠。
得米如得珠,食菜不敢留。
况有松风声,釜鬲鸣飕飕。
瓦盎深及膝,时复冷暖投。
明灯一爪剪,快若鹰辞鞲。
天低瘴云重,地薄海气浮。
土无重膇药,独以薪水瘳。
谁能更包裹,冠履装沐猴。
白话文翻译
在长安的大雪年,我裹着被子,抱着柴火。
云安的城里没有井,水斗宽大而忧愁。
如今我逃到空谷,孤独的城中啸叫着鸺鹠。
得到米粮就像得到珠宝,吃蔬菜也不敢留下。
更有松风的声音,锅里水沸腾的声音响个不停。
瓦盆深及膝盖,时常冷暖交替。
明亮的灯光一闪而灭,如同鹰离开了鞲。
天低雾重,地薄雾气弥漫。
土地上没有滋补的药,唯有薪水来疗治。
谁还能再包裹,像猴子那样穿戴。
注释
- 长安:唐代的都城,象征繁华与富庶。
- 束薪:将柴火捆起来,表示生火取暖。
- 斗水:水斗指水的量,这里表达人们因缺水而感到的忧愁。
- 空谷:指偏远的山谷,隐喻远离尘世的生活。
- 啸鸺鹠:鹤类鸟叫声,体现孤独的环境。
- 釜鬲:古代的炊具,表示生活的艰辛。
- 明灯一爪剪:灯光闪烁,暗示生活的不稳定性。
- 瘴云:指雾霭,象征环境的恶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样,尤以豪放洒脱著称。苏轼的生活经历丰富,曾遭贬谪,但他始终保持乐观态度,作品中常流露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夜卧濯足》成诗于苏轼被贬时期,这时期他身处偏远山区,生活条件艰苦。诗中描写了他在艰难环境中,依然保持乐观与淡泊的生活态度,表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及对简朴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夜卧濯足》不仅是苏轼生平艰辛的写照,更是他对生活深刻思考的结果。诗中描绘了一个孤独的境地,长安的大雪让人倍感寒冷,而云安的缺水又让人忧心忡忡。面对艰难的环境,诗人却能在孤城中与自然为伍,感受到松风的清新与锅中水的沸腾,体现了他心灵的宁静和与世无争的态度。
在这首诗中,苏轼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生活的艰辛与自然的美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用“得米如得珠”展现了对物质的珍惜,而“食菜不敢留”则反映了那种穷困日子的无奈。诗中虽然充满了对现实的反思与感慨,但整体情感却不乏乐观。
苏轼的艺术手法也在这首诗中得以充分展现。他多用生动的比喻与形象的描绘,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诗人的心境与环境的交融。诗的最后一句“谁能更包裹,冠履装沐猴”,更是将自嘲与哲思结合,展示了他对社会纷扰的超然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长安大雪年,束薪抱衾裯。
描述了寒冷的冬季,长安城中大雪纷飞,诗人裹着被子,抱着柴火,体现了生活的艰难。 -
云安市无井,斗水宽百忧。
云安这座城市没有井水,水斗的宽大让人倍感忧虑,强调了缺水的困境。 -
今我逃空谷,孤城啸鸺鹠。
诗人逃到了空旷的山谷,孤独的环境中回响着鸟鸣,表现了孤独的心境。 -
得米如得珠,食菜不敢留。
得到米粮如同得到了珍珠,吃蔬菜更是小心翼翼,反映出对食物的珍惜与生活的拮据。 -
况有松风声,釜鬲鸣飕飕。
诗人描绘了自然的声音,松风与锅中水的声响,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生活画面。 -
瓦盎深及膝,时复冷暖投。
瓦盆深到膝盖,时常感受到冷热的交替,描写生活的艰辛与不稳定。 -
明灯一爪剪,快若鹰辞鞲。
灯光忽明忽灭,形容生活的不安定,好比鹰离开鞲时的迅速。 -
天低瘴云重,地薄海气浮。
描绘了天低雾重的沉闷气候,土地薄弱,气候湿润的环境。 -
土无重膇药,独以薪水瘳。
表达了没有滋补药物,唯有用柴火和水来治愈自己,体现了艰难的生活。 -
谁能更包裹,冠履装沐猴。
以自嘲的方式表达对生活的无奈,像猴子一样打扮,显得滑稽。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得米如得珠”来比喻对粮食的珍惜。
- 拟人:松风声与锅鸣声赋予了生命,使得自然与生活融为一体。
- 对仗:如“明灯一爪剪,快若鹰辞鞲”,对仗工整且富有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孤独而艰难的生活环境,表达了诗人对物质的珍惜、对生活的乐观和对自然的热爱,体现了他在逆境中坚持自我的精神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长安:象征繁华与忧伤的地方。
- 云安:反映孤独的环境。
- 松风:代表自然的声音与宁静。
- 明灯:象征生活的希望与不安定。
- 斗水:表示生活的困扰与忧虑。
- 鹺:象征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夜卧濯足》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杜甫
C. 苏轼
D. 王维 -
诗中“得米如得珠”体现了诗人对什么的珍惜? A. 水
B. 食物
C. 金钱
D. 友谊 -
诗中提到的“孤城”指的是? A. 长安
B. 云安
C. 苏州
D. 空谷
答案
- C. 苏轼
- B. 食物
- B. 云安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李白《月下独酌》:同样描绘孤独与自然的结合,但李白更注重豪放与洒脱的情感,而苏轼则更具生活的细腻与哲思。
- 杜甫《春望》:反映忧国忧民的情感,杜甫的作品多带有对社会的深刻反思,与苏轼的乐观态度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苏轼全传》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