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题仙都观》
时间: 2024-09-19 21:53:5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留题仙都观》
山前江水流浩浩,
山上苍苍松柏老。
舟中行客去纷纷,
古今换易如秋草。
空山楼观何峥嵘,
真人王远阴长生。
飞符御气朝百灵,
悟道不复诵黄庭。
龙车虎驾来下迎,
去如旋风抟紫清。
真人厌世不回顾,
世间生死如朝暮。
学仙度世岂无人,
餐霞绝粒长辛苦。
安得独従逍遥君,
泠然乘风驾浮云,
超世无有我独行。
白话文翻译
在山前江水浩浩地流动,山上苍苍的松柏已显得古老。舟中行客纷纷而去,古今更替如同秋天的草一样容易。空山中的楼观是多么雄伟,真人王远追求长生的道理深奥无比。飞符驾驭着气息朝向百灵,悟道之后再也不诵读《黄庭经》。龙车和虎驾来迎接,去得就像旋风卷起紫色的清气。真人厌倦了世俗生活不再回顾,世间的生死就如同朝夕的变化。学习成仙度世难道就没有人吗?吃霞光而不食五谷却是长久的辛苦。如何才能独自追随那逍遥的君子,冷静地乘风驾驭浮云,超脱世俗而我独自行走。
注释
- 浩浩:形容水流的浩大。
- 苍苍:形容松柏的颜色,暗示其古老。
- 纷纷:形容行客众多,离去的景象。
- 古今换易:古往今来变化之快。
- 峥嵘:形容山的高峻和险峻。
- 真人:传说中的长生不老者。
- 飞符御气:道教中借符箓驱使气息。
- 黄庭:指《黄庭经》,是道教经典之一。
- 龙车虎驾:形容神仙的车驾。
- 安得:如何能。
- 逍遥君:形容无拘无束的高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之气,又有细腻之情,深受后人推崇。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苏轼被贬谪期间,他在流亡生涯中,常常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逍遥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他对道教思想的认同与追求。
诗歌鉴赏
《留题仙都观》是一首表现苏轼对仙道的向往和对世俗生活的厌倦的诗。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观与道教典故,表达了诗人心中对自由、超脱的追求。开头通过江水和松柏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浩瀚而又宁静的氛围,反映了自然的恒久与人事的变迁。接着,诗人引入“真人”这一形象,象征着追求长生与超脱的理想,表达了对道教思想的向往。
后半部分,诗人通过“龙车虎驾”的意象,展现了理想化的神仙生活,而“真人厌世不回顾”则直接表现了他对世俗生活的反感。最后,诗人以对逍遥生活的渴望收尾,展现了他对世俗纷扰的超然态度和对自由自在生活的追求。整首诗情感深邃,意象丰富,展现了苏轼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哲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山前江水流浩浩:描绘江水的壮阔,与山前的景象形成对比。
- 山上苍苍松柏老:展现山上松柏的古老,暗示时间的流逝。
- 舟中行客去纷纷:描绘行客的离去,象征人生的流动与无常。
- 古今换易如秋草:强调历史的变迁和人生的短暂。
- 空山楼观何峥嵘:赞美空山楼观的壮丽,表现对自然的敬仰。
- 真人王远阴长生:提到追求长生的“真人”,引入道教思想。
- 飞符御气朝百灵:描绘道教中符箓的神秘和力量。
- 悟道不复诵黄庭:表达对道理的领悟,超越经典的局限。
- 龙车虎驾来下迎:描绘神仙的威仪,反映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 去如旋风抟紫清:强调神仙的迅速与轻盈。
- 真人厌世不回顾:表达对世俗的厌倦和对逍遥的追求。
- 世间生死如朝暮:将生死的变化比作朝夕,体现对人生无常的洞悉。
- 学仙度世岂无人:质疑学习成仙是否真的无人。
- 餐霞绝粒长辛苦:描绘道教修行的艰辛与孤独。
- 安得独従逍遥君:向往能够跟随高人逍遥自在。
- 泠然乘风驾浮云:展现理想中自由的生活状态。
- 超世无有我独行:表达超脱世俗的理想,强调孤独与独立。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古今换易如秋草”,用秋草比喻历史的变迁。
- 拟人:如“龙车虎驾来下迎”,赋予神仙形象以生动的动作。
- 对仗:整首诗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与对道教思想的探讨,表达了苏轼对逍遥自在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纷扰的厌倦,体现了他追求精神自由和超脱的理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江水: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流动。
- 松柏:象征长寿与稳定。
- 真人:道教中的长生者,象征理想化的修道者。
- 龙车虎驾:象征威严与神秘的神仙生活。
- 浮云:象征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山前江水流浩浩”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 A. 宁静的湖泊
- B. 壮阔的江水
- C. 繁忙的城市
- 答案:B
-
“真人王远阴长生”中的“真人”指的是?
- A. 一位历史人物
- B. 道教中的修道者
- C. 一位诗人
- 答案:B
-
诗中表现对世俗生活的态度是?
- A. 向往
- B. 厌倦
- C. 依恋
-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 苏轼的《留题仙都观》与李白的《将进酒》均表达了对自由与逍遥的追求,但苏轼更倾向于道教的理想化状态,而李白则更强调对酒的豪放与人生的洒脱。两者在意象与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苏轼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