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霜气添秋肃,蛩声入夜清。
为谁衣未织,向我语偏明。
庭外三更月,床头万里情。
凄然如有诉,愁思动人生。
白话文翻译
秋天的霜气愈发显得肃杀,夜晚传来清脆的蟋蟀声。
是谁的衣服还没有织好,偏偏向我诉说得如此清晰?
庭院外的月光照耀着三更时分,床头的思念却有千里之远。
凄凉的情感似乎在诉说着什么,愁苦的思绪动摇了我的人生。
注释
- 霜气:指秋天的霜寒气息,表现了季节的变化。
- 蛩声:指蟋蟀的叫声,夜晚的清冷与孤寂感。
- 衣未织:表达了一种未完成的事情,象征着思念或牵挂。
- 三更月:指夜深时分,三更是古代对夜晚时间的划分。
- 万里情:形容思念之情的绵长与深远。
- 凄然:形容情感的凄凉,带有悲伤的色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史慥之,字子华,宋代诗人,性情高雅,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与人生感悟,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秋夜,正值寒霜时节,诗人在夜深人静之时,耳边传来蟋蟀的鸣叫,触动了他内心的思索与情感,折射出对时光流逝和人事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秋夜闻蛩和壁间韵》是一首充满秋意的诗。诗的开头两句通过“霜气”和“蛩声”描绘出一幅清冷而宁静的夜景,表现出秋天的肃杀与清雅。这里的“霜气”不仅是自然现象的反映,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沉重。接着,诗人通过“为谁衣未织”表达了对某种情感的深切思考,衣未织不仅是字面意义的未完成,更是一种对待亲情、友情或爱情的惆怅。
在接下来的两句中,诗人借助“庭外三更月”和“床头万里情”展现了对远方人的思念。月亮在古诗中常常象征着思念与团圆,三更时分的孤独感在月光下愈加显得凄凉。最后“愁思动人生”则是全诗的情感高潮,愁苦的思绪如同波涛汹涌,动摇着诗人的心灵,传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深刻反思。
整首诗在意境上兼具清雅与凄凉,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秋夜孤独的感受和对人生的感悟,形成了一种既美丽又哀伤的氛围。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霜气添秋肃:描绘秋天的寒霜,增加了季节的肃杀气氛。
- 蛩声入夜清:蟋蟀的声音在清冷的夜空中回响,更加突显夜的宁静。
- 为谁衣未织:表达对某人的思念,衣服未织象征着未完成的心愿。
- 向我语偏明:蟋蟀的鸣叫似乎在为他诉说,传达着某种情感。
- 庭外三更月:夜深人静,月光照耀,暗示孤独的情境。
- 床头万里情:床头的思念千里之外,表现思念的深远。
- 凄然如有诉:感受到一种凄凉的情感,似乎在倾诉心声。
- 愁思动人生:愁苦的思绪动摇了他的人生,反映内心的挣扎。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衣未织”比作未完成的情感,增强了诗的深度。
- 拟人:蟋蟀的声音被赋予了诉说的能力,增添了情感的色彩。
- 对仗:如“庭外三更月,床头万里情”,展现了诗的对称美。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秋夜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思念。霜气、蛩声、明月等意象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既美丽又哀伤的氛围,反映了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霜气:象征着秋天的严寒与孤独。
- 蛩声:代表着孤独的陪伴,传递情感的细腻。
- 三更月:象征思念、孤独与宁静的对立。
- 万里情:表现思念的深远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霜气添秋肃”的意思是: A. 秋天的霜气增添了清冷
B. 夏天的气息依然存在
C. 冬天的寒风袭来
D. 春天的花开满地 -
“蛩声入夜清”中的“蛩”指的是: A. 小鸟
B. 蟋蟀
C. 青蛙
D. 昆虫 -
诗中提到的“万里情”主要表达: A. 旅行的快乐
B. 对远方人的思念
C. 对家乡的怀念
D. 对生活的满足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描绘思乡情怀。
- 杜甫《月夜忆舍弟》:表达思念之情。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表现人生的感慨与离别。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秋夜闻蛩》:两首诗都表达了思念的情感,但李白的诗更侧重于思乡,而史慥之的诗则更强调对人生的感悟和孤独的感受。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
- 《中华诗词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