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九》

时间: 2025-01-11 13:03:44

白雁南飞天欲霜,萧萧风雨又重阳。

己知建德非吾土,还忆并州是故乡。

蓬鬓转添今日白,菊花犹似去年黄。

登高莫上龙山路,极目中原草木荒。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白雁南飞天欲霜,
萧萧风雨又重阳。
己知建德非吾土,
还忆并州是故乡。
蓬鬓转添今日白,
菊花犹似去年黄。
登高莫上龙山路,
极目中原草木荒。

白话文翻译:

白雁南飞,天色渐冷,似乎要下霜了。
萧瑟的风雨又赶上了重阳节。
我知道建德并不是我的故乡,
但依然怀念并州那片土地。
白发在蓬松的鬓发中渐渐增多,
而菊花仍旧像去年那样金黄。
登高时不要走龙山的路,
望去中原的草木已然荒芜。

注释:

字词注释:

  • 白雁:指的是白色的雁,象征南飞的候鸟。
  • 重阳: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有登高、赏菊的习俗。
  • 建德:地名,指的是今浙江省建德市。
  • 并州:古地名,今山西省,是诗人鲁渊的故乡。
  • 蓬鬓:形容头发蓬乱,常用来指代年老。
  • 登高:指重阳节登高的习俗。

典故解析:

  • 重阳节: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象征着长寿和健康,诗人在此节日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 菊花:在中国文化中,菊花象征着坚韧和高洁,常与重阳节联系在一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鲁渊,元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以抒情和思乡为主,其诗风质朴自然,细腻动人。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重阳节,诗人因身处他乡,倍感思乡之情,借重阳节的背景抒发对故乡的怀念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重九》通过描写重阳节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诗的开头以“白雁南飞天欲霜”引入,南飞的白雁象征着季节的改变和生命的迁徙,暗示着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惆怅。接着提到“萧萧风雨又重阳”,不仅增强了诗的氛围,同时也引出了节日的主题,营造出了一种凄清的意境。

“己知建德非吾土,还忆并州是故乡”,诗人明确表达出对自己身处他乡的无奈和对故乡的深切怀念。这里的“建德”与“并州”形成鲜明对比,显示出他对故乡的强烈归属感。

“蓬鬓转添今日白,菊花犹似去年黄”,两句通过对比展现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变化,头发渐白暗示着诗人的年华已逝,而菊花的依旧则体现了传统的节日气氛,形成了对比。

最后两句“登高莫上龙山路,极目中原草木荒”则是对自然景观的观察,表现了诗人对故乡荒凉的感慨,结合节日的气氛,增添了几分伤感。

整首诗在景、情、思的交融中,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故乡深切的思念,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白雁南飞天欲霜:描绘初秋的景色,白雁南飞预示着寒冷的来临。
  2. 萧萧风雨又重阳:重阳节的到来伴随着秋雨,显得更加冷清。
  3. 己知建德非吾土:表达了诗人对所处之地的陌生与无奈。
  4. 还忆并州是故乡:怀念自己的故乡并州,情感愈发浓烈。
  5. 蓬鬓转添今日白: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感受到自己逐渐衰老。
  6. 菊花犹似去年黄:对比菊花的常青,暗含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恋。
  7. 登高莫上龙山路:劝诫自己不要走龙山路,似乎是想避开某些伤感回忆。
  8. 极目中原草木荒:目光所及的草木已变得荒凉,体现了对故乡的惋惜。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白雁南飞”比喻季节的变迁和生命的流转。
  • 对仗:如“已知建德非吾土,还忆并州是故乡”,增强了诗的节奏感和对比效果。
  • 拟人:菊花“犹似去年黄”赋予了自然以人的情感,表现了诗人的依恋。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以及对时间流逝和人事变迁的无奈与感慨,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白雁:象征着秋天的到来,代表着离别与思乡。
  • 菊花: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高洁和坚韧,代表着长寿及重阳节的传统。
  • 龙山:代表着登高的意象,同时也隐含了避开伤感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节日是什么? A. 春节
    B. 重阳节
    C. 中秋节
    答案:B

  2. “己知建德非吾土”中“吾土”指的是什么地方? A. 并州
    B. 建德
    C. 诗人故乡
    答案:A

  3. 诗人对故乡的感情是? A. 忘记
    B. 怀念
    C. 恨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同样以登高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与人生困境的感慨。
  • 白居易《忆江南》:通过对江南美景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日常生活的怀念。

诗词对比:

  • 《重九》 vs 《登高》
    两首诗都涉及到登高、思乡的主题,但鲁渊更多地侧重于孤独与思念的情感表达,而杜甫则更强调人生的无奈与社会的动荡。鲁渊的诗情更显细腻,杜甫的则更显沉重与悲壮。

参考资料:

  • 《元曲选》
  • 《中国古代诗歌选》
  • 《唐诗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重阳节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