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拟吴均》
时间: 2025-01-26 00:55:5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昆山之阳石齿齿,
倒落尘埃惰不起。
昔日吞咽高天云,
今旦弃掷潢污水。
洛阳名工名卞和,
一日三顾重挲摩。
庙堂宝器不终没,
手持沙石亲研磨。
圭之璧之称厥材,
光阶光照千门开。
天子曰咨联有庆,
一朝携上建章台。
建章他年世宝垂,
雍容华贵生光仪。
沈檀为匮锦为里,
岂念生来顽石姿。
不学荆台三献璞,
惨遭谗毁无人知。
白话文翻译:
在昆山的阳光下,石头如齿般坚硬,却沾满了尘埃,无法再振作。往日曾吞云吐雾,如今却被抛弃在污水之中。洛阳的名工卞和,每天三次前来细心琢磨。庙堂中的宝器并不全都是好的,工匠却用沙石亲手打磨。圭璧的材质被称道,光辉照耀千家万户。天子称赞这位工匠,喜庆的日子,他被带上建章台。建章台将来会成为世间的宝藏,华贵的气度彰显光彩。沈檀作成柜子,锦绣成就内里,怎能想到自己生来是顽石的姿态?不学习荆台的三献,最终遭到谗言毁谤,无人知晓其才华。
注释:
字词注释:
- 昆山: 地名,象征着美玉。
- 卞和: 传说中的玉匠,以识玉闻名。
- 圭: 古代的礼器,象征着权威和地位。
- 建章台: 古代的建筑,象征着荣耀和地位。
- 荆台三献: 指荆轲三次向秦王献计,强调才能被重视的重要性。
典故解析:
- 卞和的故事出自《史记》,讲述其识玉的经历,反映出对人才的重视与挖掘。
- 荆台三献指的是荆轲的忠诚与勇气,象征着志向和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家达,清代诗人,风格以典雅见长,擅长抒发个人情感与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反映了作者对工匠精神的崇敬,以及对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忧虑,借用历史典故表达对理想和现实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昆山之石和卞和的描写,展现了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与美德。开篇以昆山的石头为引,象征着人才的坚韧与潜力,然而却因世俗的沉沦而蒙尘。接下来,诗人以卞和为例,强调了对人才的珍视与尊重,揭示了在庙堂之上,真正的工匠精神常常被忽视或遗忘。
诗中所描绘的光辉与荣耀,正是工匠精神的体现,而“沈檀为匮锦为里”则让人反思,一个人若不懂得去学习与提升自己,即使有潜力也可能被社会所遗忘。整体上,诗歌呈现出一种对美德的追求与对人才能被埋没的惋惜,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昆山之阳石齿齿: 昆山的石头象征坚硬与潜力。
- 倒落尘埃惰不起: 石头被尘埃覆盖,无法再展现光芒。
- 昔日吞咽高天云: 过去的辉煌,象征着曾经的卓越。
- 今旦弃掷潢污水: 现在的卑微,表现出人才的被忽视。
- 洛阳名工名卞和: 引出卞和的故事,强调工匠精神。
- 一日三顾重挲摩: 卞和为玉而三次亲自查看,表现出工匠的用心。
修辞手法:
- 比喻: 石头的比喻象征人才的潜力。
- 对仗: 诗句中有许多对仗工整的句子,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排比: 对卞和的描述,通过排比突出了工匠的精神。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工匠精神的颂扬,反映了对人才的重视与对现实的反思,强调了持之以恒与不断追求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昆山: 象征美玉,代表潜力与希望。
- 卞和: 代表工匠精神与对美的追求。
- 圭璧: 象征权威与地位,代表追求理想的目标。
- 建章台: 代表光荣与成就,象征着理想的实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卞和”是指哪种工匠?
- A. 玉匠
- B. 木匠
- C. 铁匠
-
“昆山之阳”指的是:
- A. 昆山的阳光
- B. 昆山的美玉
- C. 昆山的风景
-
诗中提到的“荆台三献”寓意是什么?
- A. 忠诚与勇气
- B. 友谊与合作
- C. 学习与奋斗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庐山谣》 by 李白
- 《工匠精神》 by 现代诗人
诗词对比:
- 比较《行路难》和《庐山谣》,两者都关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但《行路难》更强调工匠精神,而《庐山谣》则注重自然与人生哲理。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作品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指南》
- 《工匠精神与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