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书》
时间: 2025-01-27 04:13:3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忆书
作者: 郑刚中 〔宋代〕
先子晚漂泊,家藏无全书。
屋壁零落者,雨坏鼠窃馀。
余生苦嗜古,葺汉十载逾。
上自大父来,手泽之沾濡。
下自予从学,笔力之传留。
蓄积稍浩浩,签牌渐疏疏。
去门闻盗兴,烈炬烯通衢。
反覆窃自计,萧然一先庐。
茅茨盖空壁,下无金与珠。
盗当知我贫,肯为留此居。
方更埋书帙,显号缄锁鱼。
谁知妖焰来,一燎邻里墟。
家虽吒南巷,屋火书亦无。
万古圣贤语,随烟入空虚。
所聚忽消散,肠热唯惊呼。
吾怜衰蹇身,视人百无如。
每幸对黄卷,白日聊自娱。
今者坐穷寂,顿觉双眼孤。
夜梦亦惊枕,忧心枰难舒。
大虑废文字,浸久成顽疏。
未免伴畦丁,冥然荷犂锄。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书籍的眷恋与失落。诗人追忆父辈的漂泊生活,家中没有完整的书籍,墙壁也因岁月而破损,雨水侵蚀,老鼠窃取残余。诗人自幼热爱古籍,花费十年时间修复书籍,承继祖辈的墨迹和学问。然而,日渐增多的书籍却被盗贼侵扰,造成了书籍的流失。即使家中贫穷,也希望书籍能够留存。最终,火灾将书籍化为灰烬,古人的智慧随之消散,留下的只有无尽的失落和孤独。
注释
- 晚漂泊:指晚年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
- 无全书:没有完整的书籍。
- 零落者:破损的部分。
- 雨坏鼠窃:雨水侵蚀和老鼠偷窃的结果。
- 葺汉十载逾:花费十年时间修复汉代的书籍。
- 烈炬:明亮的火把,象征盗贼的入侵。
- 妖焰:火焰,象征火灾的毁灭。
- 万古圣贤语:古代圣贤的智慧言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郑刚中,宋代诗人,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古典文学的热爱而闻名。他的作品常常流露出对历史和古籍的珍视。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作于一个动荡的时代,书籍的流失与火灾的破坏,反映了社会的不安定和文化的脆弱。诗人通过对个人经历的回顾,表现出对知识和文化的渴望。
诗歌鉴赏
郑刚中的《忆书》通过生动的场景与细腻的情感,将诗人对书籍的热爱与失落展现得淋漓尽致。诗开篇便以“先子晚漂泊”引入,展示了父辈的艰难生活,紧接着描绘了家中书籍的破败。诗中“余生苦嗜古”展示了作者对古籍的热爱,透出了对知识传承的执着。随着诗意的发展,盗贼的出现象征着外部环境对文化的威胁,火灾的到来则是对其深切情感的致命一击。
整首诗的情感层次丰富,既有对书籍的珍惜,也有对失去的无奈。最后几句“吾怜衰蹇身,视人百无如”,流露出诗人对自己处境的无助与孤独,令人深感共鸣。这首诗不仅是对书籍的追忆,也是对人生态度的深思,值得读者在细读中去体会其深邃的文化内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先子晚漂泊:回忆父辈的漂泊生活,暗示家境的困窘。
- 家藏无全书:家中没有完整的书籍,反映文化的缺失。
- 屋壁零落者:屋子破旧,暗示生活的艰辛。
- 雨坏鼠窃馀:表达了外部环境的侵蚀和内部的窃取。
- 余生苦嗜古:自小热爱古籍,表明个人追求文化的决心。
- 葺汉十载逾:十年如一日修复书籍,体现出坚持与执着。
- 上自大父来:祖辈的文化传承,强调书籍的重要性。
- 下自予从学:自己对文化的学习与积累。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书籍的珍贵比作金珠,衬托书籍的重要性。
- 拟人:将火焰形容为“妖焰”,赋予火焰以情感,增强作品的表现力。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体现了对古籍的热爱、对文化传承的渴望,以及对生活困境的无奈与哀叹。通过对书籍的回忆,反映出个人与文化的关系,表现出对知识和智慧的珍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书籍:象征知识、文化和传承。
- 火焰:象征破坏和毁灭。
- 墙壁:象征家庭的破败和文化的衰退。
- 盗贼:象征外部环境对文化的威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家藏无全书”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书籍的珍视
- B. 对家庭的失望
- C. 对财富的渴望
- D. 对生活的满足
-
诗人用“妖焰”来形容什么?
- A. 美丽的火焰
- B. 灾难性的火灾
- C. 温暖的火光
- D. 神秘的光芒
-
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 A. 对财富的追求
- B. 对文化的失落与珍惜
- C. 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 D. 对自然的向往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庐山谣》
- 白居易《琵琶行》
诗词对比:
- 《忆书》与杜甫的《春望》都反映了对文化与历史的思考,但《春望》更多地关注国家的危亡和个人的无奈,而《忆书》则着重于个人对书籍和知识的热爱与失落。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
- 《郑刚中诗集》
- 《诗词的艺术与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