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和》
时间: 2025-04-28 03:11:1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同进多为蕡讼屈,
薄徒苦与贺争名。
从教雪犬吠所怪,
肯学秋虫鸣不平。
沙虱伺人阴发矢,
虾蟆欲客化为坑。
相逢莫说当时事,
说着当时尚失惊。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在社会中不断争名逐利的人们,许多人因争讼而屈服,像是薄弱者在与贺人争名声。即便是雪地里的狗叫声也让人觉得荒唐,难道就不能像秋虫一样鸣叫出不平之声吗?而那些沙虱似乎在暗中伺机而动,虾蟆想要借他人之势来谋生。相遇时不要提及往事,提起往事只会让人失去惊讶的感觉。
注释:
- 蕡讼:争讼,指争吵或诉讼。
- 薄徒:薄弱的人,徒劳无益的。
- 雪犬:雪地里的狗,象征无所事事的闲人。
- 秋虫:秋天的虫子,代表鸣叫不平的声音。
- 沙虱:一种小虫,象征暗中伺机的人。
- 虾蟆:青蛙,象征想借机谋生的人。
- 失惊:失去惊讶,指对往事的反应麻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字子翚,号梦溪,宋代著名诗人。出生于福建,擅长诗词,尤以豪放激昂见称。其作品常表现对社会的不满和对人情冷暖的感慨。
创作背景:
《三和》创作于社会动荡、人心浮躁的时期,诗人以此表达对当时社会现象的反思,批判人们为名利而争斗的状态。
诗歌鉴赏:
《三和》是一首深具社会批判性质的诗作,诗人在诗中揭示了一个充满竞争与争斗的社会,表现出对人性中弱点的深刻洞察。开头两句指出,许多人在争名逐利的过程中屈服于蕡讼之中,显得无能为力。接着,诗人引入“雪犬”和“秋虫”的对比,前者象征着无所事事的闲人,而后者则代表了对不公的呼喊,暗示即使在冷酷的现实中,也应有不屈的声音。
诗的后半部分,沙虱和虾蟆的意象则更加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中掺杂着阴暗与算计的人性,沙虱伺机而动,虾蟆则试图借用他人的机会,这些都反映了社会竞争的激烈与人心的复杂。最后两句,诗人则建议人们不必谈论过往的事情,因为那些往事只会让人失去对生活的惊讶与感动。
整首诗在用词上极具张力,意象丰富,生动地描绘了社会的种种现象,充满了对人性与社会的深思,让人深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同进多为蕡讼屈:指出同在一处的人,多因争讼而受屈。
- 薄徒苦与贺争名:薄弱的人在争名时苦苦挣扎。
- 从教雪犬吠所怪:即使是雪犬的叫声也显得奇怪。
- 肯学秋虫鸣不平:可曾学会像秋虫一样鸣叫出不平之声?
- 沙虱伺人阴发矢:沙虱暗中伺机,象征阴险之人。
- 虾蟆欲客化为坑:虾蟆想借他人之势谋生。
- 相逢莫说当时事:相遇时不要提及往事。
- 说着当时尚失惊:提起往事只会让人失去惊讶的感觉。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通过“雪犬”和“秋虫”的对比,强调冷漠与反抗。
- 隐喻:使用沙虱、虾蟆作为隐喻,暗示人性中的阴暗面。
- 反问:通过“肯学秋虫鸣不平”反问,引导读者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与思考,表达了诗人对人性弱点与社会竞争的批判,呼唤人们应有更高的道德标准与不屈的精神。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雪犬:象征无所事事和冷漠。
- 秋虫:象征对不平之声的呼喊。
- 沙虱:象征那些阴险和算计的人。
- 虾蟆:象征借机谋生的人。
这些意象的结合,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社会的残酷。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三和》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杜甫
C. 刘克庄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雪犬”象征什么? A. 友好
B. 无所事事与冷漠
C. 努力奋斗
D. 不屈不挠 -
诗中“肯学秋虫鸣不平”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名利的追求
B. 对不公的反抗
C. 对现实的妥协
D. 对往事的怀念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三和》与陶渊明的《饮酒》在意境上有异曲同工之处,前者更多地关注社会的纷争与人性的复杂,后者则侧重于个人的隐逸与自然的和谐。两者都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但侧重点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刘克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