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 新秋》
时间: 2025-01-27 05:00:0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渔家傲 新秋
作者: 沈谦 〔明代〕
雨过回塘波细涌。水精帘外残霓控。半亸犀簪眉懒纵。谁惊梦。猧儿撼起金铃动。病着轻绡还道重。藕丝倦雪银盘冻。七夕又来谁与共。心怕恐。柳梢新月窥西弄。
白话文翻译:
在细雨过后,水塘里波光微微荡漾,水精帘外的残虹悬挂着。半露的犀簪在眉头上懒散地放着,谁来惊醒我的梦?小猫摇动着金铃,发出细微的声响。病中的我轻薄的纱衣感觉沉重,藕丝般的倦怠如同银盘上的雪一样冷。七夕又到了,谁与我共度这一时刻?心中惧怕孤独,柳梢的新月偷偷窥探着西边的景象。
注释:
字词注释:
- 涌:波动、起伏。
- 水精帘:形容水波光滑如水晶的帘子。
- 犀簪:用犀牛角制成的发簪,常用来装饰。
- 猧儿:小猫,一种亲昵的叫法。
- 轻绡:轻薄的纱衣,形容柔软。
- 藕丝:形容细腻、柔软的感觉。
- 七夕:中国传统节日,相当于情人节。
- 心怕恐:心里感到害怕与孤独。
典故解析:
- 七夕: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是古代中国重要的爱情节日,象征着爱情与团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沈谦,明代词人,因其词风清丽、情感细腻而受到后人推崇。他的词多描写自然景色及个人情感,具有一定的抒情性和音乐性。
创作背景:
《渔家傲 新秋》创作于秋季,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对秋天的感慨及对孤独情感的思考。正值秋季,诗人面对自然的变化,心中生出对时光流逝的惆怅。
诗歌鉴赏:
《渔家傲 新秋》是一首充满感情的词作,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秋天的静谧与孤独。开篇的“雨过回塘波细涌”,勾勒出一幅雨后水波荡漾的画面,表现出自然的宁静与和谐。接着,诗人用“水精帘外残霓控”描写了残留的虹光,带有一种梦幻的色彩。
词中“半亸犀簪眉懒纵”展现了主人公的慵懒状态,似是在享受这份宁静,但“谁惊梦”的疑问又暗示着内心的孤独与不安。之后,诗人通过“猧儿撼起金铃动”传达出生活中的小乐趣,却又被“病着轻绡还道重”所打断,显示出身体的脆弱与心情的沉重。
“七夕又来谁与共”,是对节日的思考,象征着爱情的缺失和孤独的感受。整首词在细腻的描写中,融入了对季节变化的感慨和对人生孤独的思索,具有很强的情感共鸣与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雨过回塘波细涌:描绘雨后塘水细微涌动的景象,营造出清新自然的氛围。
- 水精帘外残霓控:形象地表现出水面上悬挂的残虹,带有梦境般的色彩。
- 半亸犀簪眉懒纵:表现出主人公的慵懒与放松状态,暗示内心的闲适。
- 谁惊梦:疑问句,表现出对梦境的珍视以及对现实的无奈。
- 猧儿撼起金铃动:小猫的动作增添了生活的细节与乐趣。
- 病着轻绡还道重:通过身体的病痛,表达了内心的沉重感受。
- 藕丝倦雪银盘冻:比喻形象,展现出一种冷清的感觉。
- 七夕又来谁与共:对七夕节的思考,感受到孤独与情感的缺失。
- 心怕恐:直白地表达心中的恐惧感。
- 柳梢新月窥西弄:描绘月亮的形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藕丝倦雪银盘冻”,以藕丝和银盘比喻心情的冷淡与沉重。
- 拟人:如“柳梢新月窥西弄”,赋予月亮以人的情感,增强了诗的画面感。
- 对仗:整首词运用了一定的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赞美以及对孤独、爱情缺失的思考,展现了深刻的情感与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雨:象征洗涤与新生,也暗示情感的细腻。
- 水波:象征流动的时间与变化的心情。
- 犀簪:象征女性的美丽与柔情。
- 七夕:象征爱情与团圆,同时也暗示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渔家傲 新秋》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沈谦
C. 杜甫 -
词中“七夕”象征着什么?
A. 孤独
B. 爱情与团圆
C. 秋天的到来 -
词的开头描绘了什么景象?
A. 雪景
B. 雨后水塘
C. 夜空星辰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钗头凤·世情薄》 - 李煜
- 《天净沙·秋思》 - 马致远
诗词对比:
- 《钗头凤·世情薄》与《渔家傲 新秋》均表达了孤独和对爱情的渴望,但前者更侧重于悲伤的情感,而后者则融合了自然的美感与孤独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元曲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名篇解析》
- 《明清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