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春徂秋偶有所触拉杂书之漫不诠次得十五首 其二》
时间: 2025-01-11 11:38:2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黔首本骨肉,天地本比邻。
一发不可牵,牵之动全身。
圣者胞与言,夫岂夸大陈。
四海变秋气,一室难为春。
宗周若蠢蠢,嫠纬烧为尘。
所以慨慷士,不得不悲辛。
看花忆黄河,对月思西秦。
贵官勿三思,以我为杞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人们命运的深切关怀,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血肉相连,天地之间的关系密切。人的命运一旦牵扯,就会影响整个人生。圣贤之人所说的道理,难道会夸大其词吗?如今四海已变得秋意浓厚,哪一间屋子还能保持春天的气息呢?宗周的子孙似乎变得无知,昔日的荣华富贵如今化为尘埃。因此,感慨万千的士人,不得不感到悲伤和辛苦。看着花朵,不禁想起黄河的壮阔;对着明月,思念起西秦的故土。作为官员的你们请不要再多虑,以我为杞人而忧虑。
注释:
- 黔首:指百姓,特别是指地处黔地的老百姓。
- 一发不可牵:比喻一根头发的牵动,暗指人际之间的关系相互牵连。
- 圣者:指有智慧、有道德的人。
- 宗周:指西周王朝,象征过去的辉煌。
- 杞人忧天:典故出自《列子》,形容不必要的忧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龚自珍(1792年-1841年),清代著名诗人、政治家和思想家。他在诗词上有深厚造诣,作品风格独特,常常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关心与对人生命运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清代社会动荡的时期,作者通过诗歌表达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切,反映了他对时局的忧虑和对未来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情感和精妙的意象引发读者的共鸣。诗中开篇便以“黔首本骨肉”揭示了人们之间的紧密联系,诗人用“天地本比邻”来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接着,诗人以“一发不可牵”来形象地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命运相连,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隐喻,显示出社会关系的复杂和深远。
在面对社会的变迁时,诗人感慨万千,认为“圣者胞与言”并非夸大其词,这显示了他对真理的追求。随着“四海变秋气”的到来,诗人感到春的气息难以再现,象征着希望的消逝和对现实的无奈。
接下来的两句“宗周若蠢蠢,嫠纬烧为尘”,则表现出对曾经辉煌的反思与惋惜,历史的变迁让人们感到脆弱和无奈。最后,诗人用看花和思月的意象,表达了对故土的思念和对现实的悲哀,同时以“贵官勿三思”提醒当权者注意百姓的苦难。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句简练,体现了龚自珍对社会和人民的深切关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黔首本骨肉: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 天地本比邻:暗示人类与自然的紧密联系。
- 一发不可牵,牵之动全身:以细微的变化引申出重大影响,表现人际关系的相互依存。
- 圣者胞与言,夫岂夸大陈:指代哲学家或圣贤的教导,强调其真理性。
- 四海变秋气,一室难为春:四海变故,春天难再,象征希望与繁荣的消失。
- 宗周若蠢蠢,嫠纬烧为尘:回忆辉煌的过去,感慨历史的无情变迁。
- 所以慨慷士,不得不悲辛:士人因时局而感到悲伤与无奈。
- 看花忆黄河,对月思西秦:通过自然景象引发对故土的思念。
- 贵官勿三思,以我为杞人:告诫当权者不要忧虑无谓的事情,反映出对百姓苦难的关注。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一发不可牵”,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人际关系的复杂性。
- 拟人:自然与人类情感的联系,使得诗歌更具感染力。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和意象上都有对称与对仗,增强了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对历史变迁的反思以及对故乡的思念,表达了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社会现状的忧虑。
意象分析:
- 黔首:象征普通百姓,表达出对民生的关怀。
- 秋气:象征衰退与无奈。
- 黄河、西秦:代表故乡和历史的象征,表达对过去的怀念与对未来的忧虑。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黔首”指的是: A. 贵族
B. 百姓
C. 学者
D. 战士 -
“四海变秋气”中,“秋气”主要象征: A. 希望
B. 变化与衰退
C. 富饶
D. 春天 -
“杞人忧天”是指: A. 不必要的忧虑
B. 有必要的忧虑
C. 对未来的期望
D. 忧虑他人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同样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 李白《静夜思》:相似的思乡情怀。
诗词对比:
- 龚自珍 vs. 杜甫:两位诗人都关注社会现实,但龚自珍更偏向于对人际关系的思考,而杜甫则更多表现对国家的忧虑。
参考资料:
- 《龚自珍全集》
- 《清代诗词研究》
- 《中国古典诗歌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