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十四叔赐诗留别》

时间: 2025-04-27 11:14:30

穷冬追路出西津,得侍茫然两见春。

发丹久嗟淹国士,起家初命慰乡人。

行辞北阙楼台丽,归佐南州县邑新。

班草数行衣上泪,何时杖屦却相亲。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次韵十四叔赐诗留别
作者:王安石

穷冬追路出西津,
得侍茫然两见春。
发丹久嗟淹国士,
起家初命慰乡人。
行辞北阙楼台丽,
归佐南州县邑新。
班草数行衣上泪,
何时杖屦却相亲。

白话文翻译

在严寒的冬季,我急匆匆地走出西津,
偶然间看到春天的景象,心中感到茫然。
我为国士长久停滞而感到无奈,
而我回乡的初衷是为了安慰乡人。
在北阙的楼台,我辞别得如此美丽,
而归去南州的县邑,却是如此新鲜。
班草几行泪水湿透了我的衣襟,
不知何时才能再次与亲友相见。

注释

  • 穷冬:指寒冷的冬季,象征艰难困苦的时光。
  • 追路:匆忙赶路的意思。
  • 茫然:形容心中无所适从的状态。
  • 国士:指有才德的人,国家的栋梁。
  • 慰乡人:安慰家乡的人。
  • 北阙:指北方的宫阙,象征皇权和荣耀。
  • 班草:指诗人的衣服,因为感动而流泪。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哲学家。作为“变法派”的代表,王安石在其政治生涯中主张进行一系列的政治和经济改革。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内容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次韵十四叔赐诗留别》作于王安石离开京城时,诗中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亲友的留恋。他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在官场与家乡之间的矛盾心情,传达出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描绘了诗人离别时的心境。开头的“穷冬追路出西津”展示了一种急切的心情,诗人身处寒冷的冬季,急于走出西津,仿佛是在逃避什么。紧接着“得侍茫然两见春”,春天的到来让诗人感到欣慰,但同时也伴随着茫然,似乎对未来充满不确定。接下来的几句,诗人表达了对国士们被困于国家动荡的无奈,以及返回故乡的初衷是希望能安慰乡人,展现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

“行辞北阙楼台丽,归佐南州县邑新”对比了离开京城的美丽和归乡的生机,表现出一种对家乡的向往与思念。结尾的“班草数行衣上泪,何时杖屦却相亲”则将情感推向高潮,流泪的衣襟象征着深厚的情感,而对再次相见的期待则显得更加沉重。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既有对个人命运的思考,也有对故乡的深切眷恋,展现了王安石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穷冬追路出西津:在寒冷的冬季,匆忙走出西津,表现出急切的心情。
  • 得侍茫然两见春:看似欣喜的春天,却让人感到迷茫。
  • 发丹久嗟淹国士:为国家的滞碍而感到惋惜。
  • 起家初命慰乡人:返回故乡是为了安慰乡亲。
  • 行辞北阙楼台丽:离开华丽的宫阙,意味告别荣耀。
  • 归佐南州县邑新:归乡则有新的景象,体现了生活的希望。
  • 班草数行衣上泪:泪水湿透衣服,表示对亲友的思念。
  • 何时杖屦却相亲:渴望重逢的情感流露。

修辞手法

  • 对比:北阙的美丽与南州的生机形成鲜明对比,增添了诗歌的层次感。
  • 拟人:春天的景象被赋予情感,引发诗人内心的复杂感受。
  • 比喻:将衣服上的泪水比作思念,形象地表现内心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达了对国家和故乡的深切思考,表现了诗人对离别的惆怅与对未来的渴望,体现了人们对亲情和友情的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困境和压抑。
  • :象征希望和新生。
  • 国士:象征志向和理想。
  • :象征思念和感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王安石的《次韵十四叔赐诗留别》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惆怅与思念
    C. 愤怒

  2. 诗中提到的“北阙”指的是什么? A. 北方的山
    B. 皇宫的楼台
    C. 南方的乡镇

  3. “班草数行衣上泪”中的“班草”指的是什么? A. 诗人的好友
    B. 诗人的衣服
    C. 诗人的书信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李白《送友人》
  2. 杜甫《月夜忆舍弟》
  3.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对比王安石的《次韵十四叔赐诗留别》和李白的《送友人》,两首诗都表现了对离别的惆怅,但王安石更侧重于对故乡的思念,而李白则更加关注友情的深厚。
  • 王安石的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而李白的语言则更加奔放,情感更加直接。

参考资料

  • 《王安石诗文选》
  • 《宋代诗歌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