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金山三首
王安石
波澜荡沃乾坤大,
气象包藏水石闲。
只有此中宜旷望,
谁令天作海门山。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大海的波涛荡漾,滋润着广阔的天地,
气象包罗万象,水与石之间显得悠闲。
唯有在这片土地上,最适合远望,
是谁让天际变成了海的门和山的景?
注释:
- 波澜荡:波涛翻滚,起伏不定。
- 沃:肥沃,滋润的意思。
- 乾坤:天地,宇宙。
- 气象包藏:包罗万象的自然景象。
- 旷望:远望,开阔的视野。
- 海门山:海的门和山的景象,泛指辽阔的自然景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是“变法派”的代表人物,推行新法,旨在富国强兵。王安石的诗歌风格清新、豪放,常表现出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社会的关注。
创作背景:
《金山三首》创作于王安石担任地方官期间,表达了他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以及对人世变迁的思考。此时他正面临政治上的压力和变法的阻力,诗中蕴含了对社会和自然的深刻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波澜壮阔的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感悟。开篇以“波澜荡沃”描绘了大海的浩瀚,展现了大自然的雄伟和生机,给人以视觉和心灵上的震撼。紧接着,“气象包藏”则表现了自然界的多变与丰富,暗示着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奈。“只有此中宜旷望”一句,诗人把自己置于自然的怀抱中,享受那种开阔与宁静的心境,仿佛在寻求一种超越世俗的精神寄托。而最后一句“谁令天作海门山”则引发了对更高层次的思考,究竟是谁在操控这宏伟的自然,令人感到一丝哲理的深邃与神秘。整首诗在形式上简洁而有力,意境上深远而饱满,体现了王安石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波澜荡沃乾坤大:描绘大海的波涛,象征着自然的广阔与力量。
- 气象包藏水石闲:展现自然的多变与静谧,水与石共存,传达出一种和谐的境界。
- 只有此中宜旷望:表达诗人对自然景观的向往,强调在这片土地上,最适合放眼远眺。
- 谁令天作海门山:引发对自然本源的思考,体现人对自然的敬畏与思索。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比作人类心灵的寄托,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使得语句流畅且有韵律感。
- 排比:通过连续的描写,增强诗歌的气势和情感的层次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展现自然的壮丽与神秘,同时反映诗人对人类渺小与无常的思考。通过对自然的描绘,王安石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生的哲理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波澜:象征自然的力量与变化。
- 沃土:代表生机与繁荣。
- 水石:象征自然的和谐与静谧。
- 旷望:代表人类对未来和理想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气象包藏”指的是什么? A. 自然的变化
B. 宇宙的奥秘
C. 人类的情感
D. 生活的琐碎 -
“波澜荡沃”体现了什么情绪? A. 宁静
B. 豪迈
C. 伤感
D. 忧虑 -
诗的最后一句“谁令天作海门山”体现了诗人的什么思想? A. 对自然的敬畏
B. 对生活的失望
C. 对社会的批判
D. 对历史的思考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士晏起》 - 王安石
- 《山中杂诗》 - 王维
- 《江雪》 - 柳宗元
诗词对比:
- 王安石与李白的自然诗比较:王安石的诗更注重自然景象的描写与内心感悟,而李白的诗则常常表现出豪放不羁的个性与对自由的向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王安石诗文集》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这些资料可帮助读者更深入理解王安石及其诗作的艺术魅力与历史背景。